2023年01月12日发布 | 706阅读
神经介入

大血管闭塞取栓术中动脉瘤破裂病例系列

孙博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方亦斌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洪波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来自美国杰克逊维尔浸信会神经学研究所的Victor Hc Benalia等对邻近颅内动脉瘤的情况下行机械取栓的急性大血管闭塞(LVO)引起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了回顾,并讨论了缺血性卒中治疗期间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潜在机制和并发症,相关结果在线发表于2022年12月的《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摘自文章章节



【REF:Benalia VH, et al. Interv Neuroradiol. 2022 Dec 5;15910199221138371. doi: 10.1177/15910199221138371.】


研究背景



在过去的十年中,缺血性中风的血管内治疗有了显著的进展。新设备和技术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再灌注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尽管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良好,但为了减轻不良事件的风险,要求介入医师熟练操作的非典型情况并不少见。大血管闭塞患者亚人群中动脉瘤的患病率较高,约在3.2% ~ 5.6%之间。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瘤破裂可导致灾难性后果,因为这两种病理都以严重负担为标志,在特定情况下(即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可进一步加重。来自美国杰克逊维尔浸信会神经学研究所的Victor Hc Benalia等对邻近颅内动脉瘤的情况下行机械取栓的急性大血管闭塞(LVO)引起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了回顾,并讨论了缺血性卒中治疗期间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潜在机制和并发症,相关结果在线发表于2022年12月的《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研究方法

回顾了来自美国两个中心的缺血性卒中数据库,筛选在LVO事件中取栓过程中被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提出了三个不同策略治疗的案例和结果。在第一个病例中,左大脑中动脉LVO采用联合支架回收和抽吸(SR-A)技术治疗,导致垂体上动脉瘤破裂和直接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第二个病例,右大脑中动脉LVO,用类似的技术治疗,导致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导致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第三例为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伴邻近动脉瘤,仅采用抽吸治疗成功。



典型案例

案例一


87岁女性,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出现失语和右侧偏瘫。经神经系统评估后,转入研究中心进一步治疗。入院时NIHSS 18分,广泛昏迷。CT显示左侧MCA高信号,CTA证实左侧M1闭塞(图1a)。


在清醒镇静下进行血管造影,发现了偶发的垂体上动脉瘤(图1b和c)。颈部和颅内段的血管弯曲导致微导丝和微导管导航困难。尽管存在这些解剖学上的挑战,术者还是成功地通过了闭塞部位,并使用了Solitaire X (Medtronic, Minneapolis, MN, USA)。将RED 72带到血栓近端,开始抽吸,观察到远端颈内动脉矫直。轻轻取出支架,然后完全取出系统(图1d)。血管造影显示,在小垂体上动脉瘤部位,造影剂从颈内动脉外渗至海绵窦(图2a和b),证实有直接CCF。此时,评估侧支循环,术中获得头部CT,无颅内出血证据。


由于解剖通路极度弯曲具有挑战性,患者年龄较高且M1残余闭塞,术者决定终止手术。随后,患者转至ICU,未发现新的神经或眼科症状(颅内压或眼压升高)。一周后血管造影显示CCF通畅,但眼科检查无显著性(图2c)。


图1. (a)左侧MCA闭塞(白色箭头)。(b)垂体上动脉动脉瘤(黑色箭头)。(c)解剖图显示垂体上动脉瘤与导致动脉瘤锚定的粘连之间的关系。(d)血运重建。


图2. (a)早期造影剂注射显示动脉瘤破裂点及与海绵窦相通。(白色箭头)。(b)该次治疗的DSA最终图像,显示CCF。(c) 1周后DSA。


案例二


85岁女性,入院前3小时出现症状,NIHSS 20分,CTA证实M2闭塞伴灌注不足。接受rTPA治疗后立即进行了取栓治疗。初步血管造影证实M2闭塞(图3a),伴发后交通动脉(PComm)动脉瘤(图3b)。在支架第一次通过后(图3c),造影显示造影剂外渗且PComm动脉瘤破裂 (图3d)。生命体征变得不稳定,患者发展为心脏性心律失常。由于颅内压升高,开始实施高级生命支持,并紧急放置脑室外引流。


随后,尝试用9F球囊导管阻滞血流,但无效。在观察到足够的侧支循环后,决定对侧入路,采用带弹簧圈的解构技术固定动脉瘤(图4a-c)。病人被转到ICU,尽管做了种种努力,但还是在当天晚些时候去世了。


图3. (a)前、后循环DSA影像,显示大血管闭塞部位(白色箭头),PComm和AComm动脉侧支循环充足。(b)右侧ICA造影证实Pcomm动脉瘤(白色箭头)。(c)在闭塞的M1节段部署取栓支架。(d)取出支架后,发现蛛网膜腔造影剂外渗。


图4. (a) ICA末端的解构性手术控制动脉瘤破裂。(b)双侧ICA造影晚期显示右侧ICA远端有瘀血,解构技术造成闭塞。(c)解构术后造影显示右侧ICA血流完全中断,前交通动脉侧支充盈良好。


案例三


61岁男性,急性缺血性卒中,NIHSS 7分,右侧M2闭塞,相邻的右侧MCA分岔合并动脉瘤(图5a)。决定使用Zoom 45(Imperative Care, Campbell, CA, USA)进行机械取栓。导管移至血块近端,泵吸未成功。因此,使用Trevo支架(图5b),Zoom 45穿过动脉瘤颈部(图5c),并在M2上远端接触血栓。然后将支架抽入远端抽吸导管,不施加穿过动脉瘤颈部的牵引力。术后造影显示再灌注充足,无动脉瘤破裂(图5d)。


图5. (a)右侧ICA造影显示M2支(白色箭头)阻塞与MCA分岔动脉瘤相关(*)。(b)支架穿过血栓(白色箭头),抽吸导管尖端置于ICA远端。(c)抽吸导管移至血栓近端(黑色箭头),以减少支架(白色箭头)对血管的拉伸。(d)术后造影显示阻塞的M2支再灌注。



研究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机械取栓的潜在并发症。它通常是由于血管拉伸,导致相邻的脑动脉瘤蛛网膜粘连区域的瘤顶牵引破裂造成出血。介入医师应了解可用的医疗设备,并在治疗合并动脉瘤的LVO时制定合理策略,尽可能减少动脉瘤部位的牵拉。


关注急性大血管闭塞

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卒中机械取栓前静脉溶栓对血凝块存活率的影响


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急性大血管闭塞的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急性大血管闭塞的直接支架植入术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