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10日发布 | 860阅读
脑血管外科
创伤

衰老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关键因素

李金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孙一睿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王知秋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达人收藏




































































































































德国法兰克福Sankt Katharinen医院神经外科的Ralf Weigel等对慢性硬膜下血肿(CSH)病理生理学机制作系统性综述,分析其关键因素,结果发表在2022年4月《GeroScience》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Weigel R, et al. Geroscience. 2022 Jun;44(3):1353-1371. doi: 10.1007/s11357-022-00570-y. Epub 2022 Apr 23.


研究背景




德国法兰克福Sankt Katharinen医院神经外科的Ralf Weigel等对慢性硬膜下血肿(CSH)病理生理学机制作系统性综述,分析其关键因素,结果发表在2022年4月《GeroScience》在线。


研究方法



慢性硬膜下血肿主要发生在老年群体,过去认为它的发生仅仅是受伤后硬膜下积聚的血液及其分解物质造成占位效应引起症状。新近研究发现,免疫和血管生成机制对CSH发生发展的重要性,与急性硬膜下血肿在病理生理上有根本的不同。既往症状性CSH以手术清除血肿为主,但病残率仍较高。随着其发病机制新观点提出,出现口服阿托伐他汀、血管生长因子抑制剂以及脑膜中动脉栓塞等新的非手术治疗策略。然而,CSH患者的老龄特征强烈地指向与年龄相关的免疫学反应、血管生成通路的改变。


作者使用“病理生理学”、“病因学”、“CT”、“MRI”、“炎症”、“新生血管形成”等关键词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已发表的有关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文章,评估衰老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研究结果



慢性硬膜下血肿通常由轻度的头部外伤诱发,受伤早期影像学无阳性发现,但即使很小的外伤产生的剪切力即可导致硬膜内层细胞连接的断裂,并诱发细胞的炎症反应和血管新生,从而导致具有丰富新生血管的假膜生成。硬膜下腔的血液、血液分解物质以及渗出液中的炎症化学物质促使一系列炎症因子,如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PAF)、CXCL-8(IL-8)、IL-6、HIF、TNF-α和Cox-2等水平升高,继而血管生长因子VEGF分泌增加;这本身是细胞的一种修复过程,但在老年人群中,由于衰老的细胞功能紊乱,出现过度的炎症反应及渗透性增加的新生血管,从而延缓细胞修复,导致血浆蛋白等外渗增加,提升血肿扩大和再出血的概率,促进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延迟的炎症反应延缓伤口愈合和真正的再生。炎症反应的增强是老化细胞和组织的特征(图1)。


图1. CSH发病机理示意图。外圈代表相关的各个生物学过程:血管生成、凝血和炎症。继发型过程:包括免疫细胞趋化、生长因子、化学因子、细胞因子、激肽和蛋白酶的分泌,引起渗出、血管增生和再出血,致使CSH的发展和持续。


研究结论



目前,关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分子机制涉及多条信号通路的分子异常;虽然仍无法确定病理生理机制通路,但衰老导致的细胞功能紊乱对不同通路均有影响,因而可以确认衰老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关键因素。这一观点与临床实际也相符合。衰老导致修复系统功能紊乱,当创伤或其它激发因素遇到老化的修复系统,可促进慢性炎症反应和纤溶亢进而无法及时修复。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衰老”这一概念应当能够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和药物治疗打开新的视野。


image.png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