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首尔大学盆唐医院神经外科的Seung Pil Ban等对双层LVIS BLUE支架治疗梭形脑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结局进行了分析,结果在线发表于2022年11月12日的《World neurosurger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Ban SP, et al. World Neurosurg. 2022 Nov 13:S1878-8750(22)01591-1. doi: 10.1016/j.wneu.2022.11.039.】
研究背景
尽管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技术已经有了极大进步,梭形脑动脉瘤(fusiform cerebral aneurysms)的治疗仍然极具挑战,目前治疗上尚无广泛接受的指南。既往,诸如载瘤动脉闭塞或伴搭桥/不伴搭桥的动脉瘤孤立技术等破坏性技术(deconstructive techniques)是一种治疗选择。然而,随着诸如多支架或血流导向装置等血流导向技术(flow diversion techniques)的引入,保留载瘤动脉的血流重建技术(reconstructive techniques)已经逐渐成为新的治疗方式,其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在众多重建技术中,血流导向支架(flow diverting stents)越来越多地被用在梭形动脉瘤的治疗中。然而,该技术需要足够强的支撑系统、较粗的微导管,支架的放置和释放同样面临技术挑战。另外,血流导向装置的使用可能受包括韩国在内的多国家保险系统的限制。
LVIS(Low-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Blue支架(MicroVention,Tustin,58 CA,USA)是一种高金属覆盖率(大约28%)的编织、小尺寸(0.8mm)支架。在计算流体动力学研究中,双层LVIS Blue支架显示出比单个Pipeline栓塞装置更好的血流导向效果。然而,双层LVIS Blue支架治疗梭形脑动脉瘤的实际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未被很好确立。韩国首尔大学盆唐医院神经外科的Seung Pil Ban等对双层LVIS BLUE支架治疗梭形脑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结局进行了分析,结果线上发表于2022年11月12日的《World neurosurgery》。
2016年至2020年7月间,共有25例梭形脑动脉瘤尝试使用双层LVIS Blue支架治疗。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医疗记录和影像资料。
技术成功率100%(25/25)。6个(24.0%)动脉瘤位于前循环,19个(76.0%)动脉瘤位于后循环。术中栓塞性并发症出现1例(4.0%)。随访期间(30.8 ± 14.2个月),没有死亡或延迟并发症出现。平均影像随访时长为28.2 ± 12.8个月。随访造影显示,21例(84.0%)完全闭塞(O’Kelly-Marotta [OKM] D),2例(8.0%)近全闭塞(OKM C+2 matched with Kamran-Byrne grade 3)。2例(8.0%)患者表现出更差的闭塞等级。1例(4.0%)患者需要再次治疗。没有显著的支架内再狭窄或分支闭塞。
图1. (A)治疗前工作角度造影显示既往弹簧圈栓塞过危险部位的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B)工作角度透视显示治疗后支架在血管壁上的位置。(C)2个小穿支血管(箭)从梭形动脉瘤上发出。(D)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内对比剂滞留。(E、F)12个月后的造影随访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2个穿支得以保留(箭)。
图2. (A)DWI图像显示右侧延髓小急性梗塞。(B)使用双层LVIS BLUE支架治疗360°累及V4的右侧硬膜内椎动脉(V4)夹层动脉瘤。(C)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内对比剂滞留。(D)最后一次造影随访中,动脉瘤完全闭塞,V4椎动脉得以重塑。箭示动脉瘤上发出的穿支血管。
图3. 双层LVIS BLUE支架(上部)与Pipeline栓塞装置的比较
表1. 患者及动脉瘤特征总结
表2. 患者结局
表3. 作者研究及既往对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梭形脑动脉瘤研究的总结
双层LVIS BLUE支架治疗梭形脑动脉瘤安全且有效。
关注梭形动脉瘤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