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者:高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本文为方便读者学习,仅对会议内容做简要整理
请以视频为主观看学习
大脑中动脉瘤具有一般动脉瘤的共同特点,同时也具有该部位动脉瘤的个性,一般的处理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手术or观察随访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和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未破裂动脉瘤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尤其是一些小动脉瘤,如<5mm的动脉瘤,甚至是<3mm的动脉瘤。对于这些小动脉瘤,是治还是不治?目前还有很大争议。
如下面这个病例——
在M1段有两个<3mm的微小动脉瘤,我们在病人的术前评估当中增加了人工智能评估。
评估发现这两个动脉瘤都是中高风险,建议结合动脉瘤的特点,进行开颅手术夹闭。
近端的动脉瘤形态还可以,但颜色较深;远端的动脉瘤基底部发红,一旦破裂会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对这两个动脉瘤都进行了夹闭。
对于下面这个微小的动脉瘤,我们用人工智能评估后,发现是低风险,建议观察随访。
医生要有良好的临床经验,与客观的人工智能评估相结合,可以让临床准备的工作更加精准。

显微外科夹闭

01
1、用球囊解除狭窄;
2、通过瘤内成袢的技术,把支架放入狭窄;
3、通过对弹簧圈的控制,把动脉瘤进行栓塞。
最后狭窄得到很好的恢复,动脉瘤也得到有效治疗。

02
上干放入支架,通过推挤技术,对动脉瘤进行栓塞。

03
通过瘤内成袢把支架放入锐角的血管,对动脉瘤进行栓塞。
但以下三种情况,建议首选开颅手术——
01. 合并需要清除的血肿的动脉瘤,一次开颅把动脉瘤夹闭、血肿清除。
02.巨大的可夹闭动脉瘤
03.患者经济条件有限
双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一侧开颅夹闭双侧大脑动脉瘤。
对侧动脉瘤:
同侧动脉瘤:
动脉瘤夹闭完全,病人恢复,没有任何并发症。

血流导向
对于一部分一般介入治疗无法完成、夹闭效果也很差的动脉瘤,我们选择用血流导向。

01
M1偏夹层动脉瘤:
放入密网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主要修复靠支架的作用。
一般先把支架完全释放,再填圈,这样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支架打开的情况。

02
大脑中宽颈分叉动脉瘤,偏夹层:
直接放入血流导向装置。
放入之后即刻能够看到血流的改变:
2年随访记录,动脉瘤消失,分支血管都还在,血管得到了很好的重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03
多发串联动脉瘤:
下面通路较差,主动脉弓的地方还有一个大的动脉瘤,挑选责任血管比较困难。
放入Simmons导管,进行释放,释放后进行常规导丝的按摩。
底下的通路只放了一个Simmons管,没有进行中间导管的交换,单纯放一个血流导向是没问题的,无需进行复杂操作。

复合手术血管搭桥
对于无法用一般的夹闭或血流导向的,我们会选择进行复合手术血管搭桥。

01
位于M3的梭形动脉瘤,还有两个比较粗的血管发束,夹闭或血流导向都没法做。
采用复合手术下对两支颞浅在皮层的远端血管进行搭桥,搭桥后把载瘤动脉近端的进行阻断。
半年后随访,动脉瘤消失,而且通过颞浅能完全支配同侧大脑中的供血区域。

02
动脉瘤显示的比实际的更小,里面有血栓。
通过造影观察,远端血管显示不清,无法进行单纯的夹闭。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用颞浅动脉的主干,选取一段桡动脉,剪断动脉瘤远端,与残端、M2两边进行端端吻合,把动脉瘤孤立。
复合手术后血管非常通畅,可以支配同侧的大脑区域,对动脉瘤进行了孤立。出院前CTA(右)。

结语

讲者简介
高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高歌,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亚专科主任。专业特长为脑血管病的介入手术和显微外科治疗,熟练开展多种复杂脑脊髓血管病的外科治疗工作,是同时掌握脑血管病显微外科手术和介入手术的复合型人才,手术并发症低,治愈率高,每年脑血管病手术治疗量约1000例。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青年委员
安徽省第一届“青年江淮名医”
中国医师协会欧美同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
安徽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脑血管病外科学组副组长
安徽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务委员
海医会神经外科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神经医学分会委员
美国凤凰城Barrow 神经研究所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