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0日发布 | 934阅读

万杰清教授: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

万杰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达人收藏

讲者: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万杰清教授


*本文为方便读者学习,仅对会议内容做简要整理

内容有所删减,请以视频为主观看学习


NR5tPVAb_h8Q7.png


1.30天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

⑴PTAS组:14.7%

⑵药物组:5.8%


2.1年主要终点时间总发生率:

⑴PTAS组:20.0%

⑵药物组:12.2%


颅内狭窄支架成形术面临的问题


研究背景


病例1

病例1在3个月后再次发生卒中,症状加重,有不完全性失语症状,右侧肌力1-2°;mRS=5分。

强化的药物治疗对于重度狭窄患者能否有临床效果还存有疑问。


病例2

病例介绍:

女性,52岁;

频繁TIA发作,mRS=1,高血压,高血脂;

CT:未见大面积梗死灶;

CTA:左侧MAC狭窄。

10年后随访,mRS=0。

平时有规范的药物治疗,因此没有发作及脑梗,造影发现情况良好。


治疗思考:

对合适的患者进行更准确的术前评估,针对不同病人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获得相对较好的治疗与结果。国内许多大的中心都在尝试着做相关的的临床研究,把这些病人(的手术)做好,术前评估是十分重要的。


术前评估的因素

1.临床评估;

2.脑组织评估;

3.脑血流评估CTP(目前较多采用);

4.脑血管评估;

5.血管壁评估。


*发病3周以上再干预风险更低。



*血管壁MR近年应用较多,颅内血管问题可讨论角度比较多,下图为典型案例原因分析(粥样斑块可能性较大,其他原因还包括动脉炎、烟雾病等)。


下图为一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壁MR图像,该患者两侧大脑后交通动脉未开放,右侧椎动脉显影发育不全,左侧V4段以上显影不好。


做管壁后可以清楚了解到闭塞段长短,远端血管情况等。良好的术前评估对于患者的预后也十分有益。

cA7VCJNs_q73z.png


围手术期的精准管理也十分重要,能够有效预防卒中。

药物治疗越来越被术者重视(治疗策略见下图),在治疗颅内狭窄方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手术为辅助手段。

pVgOWJ4R_rjfs.png


病例3——失败病例

病例简介:

男性患者,48岁;

反复发作性语言含糊6月余;

运动性失语,右侧肌力4级;

mRS=2分, MoCA=20分;

高血压病5年,间断服药,有吸烟史。


诊断:大脑椎动脉闭塞,烟雾样血管增生。


手术过程顺利,导丝能够轻松进入,在球囊扩张与置入支架后,正向血流恢复,烟雾样血管明显减少。但病人术后出现出血。

y9vCSXhN_Fmxm.png


TTP延长4s以上,对比明显。DSA显示烟雾样血管增生,侧支代偿差,综合而言该患者还是有高灌注危险征象的可能性。


如何预防高灌注脑出血?


病例4

患者介绍:

女性,48岁;

突发反应迟钝,右侧肢体乏力2周入院;

无高血压及糖尿病史;

mRS=1,MoCA=25。

影像显示左侧额叶有较大改变,但未发生在重要功能区,因此并未表现出肢体肌力的改变。


造影发现多血管为多血管流问题。右侧颈动脉不显影。


KrHQENvY_8OgY.png

左侧眼动脉重度狭窄。


w9dsMfvU_FjMI.png

后交通进行部分代偿。


术前管壁成像:管径显著缩小及强化。


考虑到动脉炎的可能,对患者进行免疫学检测发现抗核抗体阳性。


血沉明显增高,是活动期动脉炎的可能性较大。


血脂检查发现低密度脂蛋白密度为1.71mmol/L。

微信图片_20221230170417.jpg


讨论认为:首先要将血管炎控制好,治疗策略如下图。


2个月后复查,发现抗核抗体滴度明显下降,炎症得到明显控制,低密度脂蛋白从1.71mmol/L降到0.95mmol/L,指标达到预期目标。


2个月后的CTP显示(下图),左侧缺血更加严重,基于此再次进行造影(下下图)。

aIVgNqhO_3nkn.png


2月后造影示(下图):左ICA后交通段次全闭塞;左侧M1中远段缓慢显影。因此认为尽管免疫性指标在控制,但狭窄还在进一步发展。

SX9ptkPP_Odva.png


基于上述情况,两侧CTP显示灌注有明显改善,决定采取分期治疗方式。

在Gateway球囊扩张后,血流得到明显改善。考虑到高灌注风险,并未置入支架,继续血小板药物治疗。


球囊扩张后再次CTP检查,血流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特别是MoCA认知方面改善较为明显。


1个月后再次造影,对比发现之前的狭窄程度较重。选择用更大的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进行后续处理。


病例5

病例简介:

女,85岁,既往有高血压史;

1月前急性脑梗死,常规给与抗血小板何他汀治疗,右侧肢体仍频发TIA发作;

MRI:左侧分水岭区急性梗死;

mRS:1分。


基于当时材料,对该病例先进Gateway球囊扩张,然后放入Solitaire4.0ⅹ20支架,术后血流完全恢复。


如何处理非急性颅内动脉闭塞?

对于非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术前评估尤为重要,这样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SgxR3agD_gdaM.png


病例6

本病例为非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患者,颅内DW信号降低,大脑中动脉不显影。


造影显示闭塞,前交通开放但M1段造影不好,后交通开放也不是很好,主要通过侧支吻合来起到代偿的作用。


基于此,术前影像评估采用导丝成袢技术过M1段,微导管造影达到血管真腔。

qQOfyr6q_psnW.png


后续进行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获得相对满意的临床结果。

XdZATk32_AWcg.png


术后CTP、CTA评估,了解病人灌注改善情况与病人颅内狭窄围手术期情况,以便术后情况处理。

*上图中的小点可能和手术过程中的其他问题相关,但病人没有其他症状。


OCT应用

*现阶段的OCT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会得到改善。OCT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如下图)会给血管临床评估带来更好的效果。


结论

经验丰富的医生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效果,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在于精准完善的术前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干预会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讲者简介

万杰清

上海仁济医院

神经外科副主任,脑血管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兼任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计委脑防委缺血性卒中外科治疗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卒中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脑血管病介入学组专家委员,上海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脑血管病介入学组副组长。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