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者: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万杰清教授
*本文为方便读者学习,仅对会议内容做简要整理
内容有所删减,请以视频为主观看学习
1.30天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
⑴PTAS组:14.7%
⑵药物组:5.8%
2.1年主要终点时间总发生率:
⑴PTAS组:20.0%
⑵药物组:12.2%
病例1在3个月后再次发生卒中,症状加重,有不完全性失语症状,右侧肌力1-2°;mRS=5分。
强化的药物治疗对于重度狭窄患者能否有临床效果还存有疑问。
病例介绍:
女性,52岁;
频繁TIA发作,mRS=1,高血压,高血脂;
CT:未见大面积梗死灶;
CTA:左侧MAC狭窄。
10年后随访,mRS=0。
平时有规范的药物治疗,因此没有发作及脑梗,造影发现情况良好。
治疗思考:
对合适的患者进行更准确的术前评估,针对不同病人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获得相对较好的治疗与结果。国内许多大的中心都在尝试着做相关的的临床研究,把这些病人(的手术)做好,术前评估是十分重要的。
1.临床评估;
2.脑组织评估;
3.脑血流评估CTP(目前较多采用);
4.脑血管评估;
5.血管壁评估。
*发病3周以上再干预风险更低。
*血管壁MR近年应用较多,颅内血管问题可讨论角度比较多,下图为典型案例原因分析(粥样斑块可能性较大,其他原因还包括动脉炎、烟雾病等)。
下图为一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壁MR图像,该患者两侧大脑后交通动脉未开放,右侧椎动脉显影发育不全,左侧V4段以上显影不好。
做管壁后可以清楚了解到闭塞段长短,远端血管情况等。良好的术前评估对于患者的预后也十分有益。
围手术期的精准管理也十分重要,能够有效预防卒中。
药物治疗越来越被术者重视(治疗策略见下图),在治疗颅内狭窄方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手术为辅助手段。
病例简介:
男性患者,48岁;
反复发作性语言含糊6月余;
运动性失语,右侧肌力4级;
mRS=2分, MoCA=20分;
高血压病5年,间断服药,有吸烟史。
诊断:大脑椎动脉闭塞,烟雾样血管增生。
手术过程顺利,导丝能够轻松进入,在球囊扩张与置入支架后,正向血流恢复,烟雾样血管明显减少。但病人术后出现出血。
TTP延长4s以上,对比明显。DSA显示烟雾样血管增生,侧支代偿差,综合而言该患者还是有高灌注危险征象的可能性。
患者介绍:
女性,48岁;
突发反应迟钝,右侧肢体乏力2周入院;
无高血压及糖尿病史;
mRS=1,MoCA=25。
影像显示左侧额叶有较大改变,但未发生在重要功能区,因此并未表现出肢体肌力的改变。
造影发现多血管为多血管流问题。右侧颈动脉不显影。
左侧眼动脉重度狭窄。
后交通进行部分代偿。
术前管壁成像:管径显著缩小及强化。
考虑到动脉炎的可能,对患者进行免疫学检测发现抗核抗体阳性。
血沉明显增高,是活动期动脉炎的可能性较大。
血脂检查发现低密度脂蛋白密度为1.71mmol/L。
讨论认为:首先要将血管炎控制好,治疗策略如下图。
2个月后复查,发现抗核抗体滴度明显下降,炎症得到明显控制,低密度脂蛋白从1.71mmol/L降到0.95mmol/L,指标达到预期目标。
2个月后的CTP显示(下图),左侧缺血更加严重,基于此再次进行造影(下下图)。
2月后造影示(下图):左ICA后交通段次全闭塞;左侧M1中远段缓慢显影。因此认为尽管免疫性指标在控制,但狭窄还在进一步发展。
基于上述情况,两侧CTP显示灌注有明显改善,决定采取分期治疗方式。
在Gateway球囊扩张后,血流得到明显改善。考虑到高灌注风险,并未置入支架,继续血小板药物治疗。
球囊扩张后再次CTP检查,血流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特别是MoCA认知方面改善较为明显。
1个月后再次造影,对比发现之前的狭窄程度较重。选择用更大的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进行后续处理。
病例简介:
女,85岁,既往有高血压史;
1月前急性脑梗死,常规给与抗血小板何他汀治疗,右侧肢体仍频发TIA发作;
MRI:左侧分水岭区急性梗死;
mRS:1分。
基于当时材料,对该病例先进Gateway球囊扩张,然后放入Solitaire4.0ⅹ20支架,术后血流完全恢复。
对于非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术前评估尤为重要,这样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本病例为非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患者,颅内DW信号降低,大脑中动脉不显影。
造影显示闭塞,前交通开放但M1段造影不好,后交通开放也不是很好,主要通过侧支吻合来起到代偿的作用。
基于此,术前影像评估采用导丝成袢技术过M1段,微导管造影达到血管真腔。
后续进行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获得相对满意的临床结果。
术后CTP、CTA评估,了解病人灌注改善情况与病人颅内狭窄围手术期情况,以便术后情况处理。
*上图中的小点可能和手术过程中的其他问题相关,但病人没有其他症状。
*现阶段的OCT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会得到改善。OCT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如下图)会给血管临床评估带来更好的效果。
经验丰富的医生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效果,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在于精准完善的术前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干预会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万杰清
上海仁济医院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