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颅内低密度病变患者临床症状较明显,是以头痛、头晕、呕吐等症状来就诊,部分甚至为急诊入院,临床表现危重。
颅脑CT扫描作为重要的辅助检查,对于颅脑病变的诊断可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其中,颅内低密度病灶是CT扫描中常见的病变,密切结合患者年龄、性别、病史、体征、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CT诊断。


脑血管病
脑梗塞: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病灶,病变部位和形态与闭塞的动脉走行区域有关。
脑出血:脑出血后 2~3d平扫为低密度灶可伴有邻近脑室扩大,脑沟、脑池增宽、脑萎缩现象。
腔隙性脑梗死:圆形、椭圆形低密度灶。直径一般 10mm左右,无占位现象。
烟雾病 (Moyamoya病):双侧多发性低密度灶为其特征。病变好发于皮质及皮质下区,不发生于小脑和脑干。
脑内囊肿
表皮样囊肿:水样低密度或脂肪密度灶,多见于第四脑室和较大的脑池、脑裂内。
蛛网膜囊肿:局部脑池或脑裂增宽、脑组织受压,增强后不强化。通常无临床症状

脑肿瘤
部分脑肿瘤CT 平扫表现脑内单发低密度病变,其除了发病部位不同外,CT 表现也各不相同。
星形细胞瘤,成人多见于大脑半球,儿童多见于小脑。平扫表现为界限较锐利的低密度区,有时可见与正常脑组织等密度的结节影突入。增强无强化或结节样强化。
囊性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位于鞍上或鞍内,平扫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影,增强可见环状、弧线状强化或多房状。
胆脂瘤又称上皮样囊肿,好位于鞍上、桥小脑角及脑室附近,平扫为类圆形的边界锐利低密度,CT 值低于脑脊液,增强绝大多数无强化。
血管网织细胞瘤又称血管母细胞瘤,好发于小脑,单囊多见,平扫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囊性病变,边界清,壁结节为等密度,增强后,边缘环行强化,壁结节及实性肿瘤为均匀强化。
听神经瘤是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多见于中年人,平扫多为等密度,其次为低密度,高密度少见,增强多为均匀强化或周边环形强化。
脑转移瘤,顾名思义就是指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通过多种途径(血液、淋巴液等)转移至脑组织的恶性肿瘤。
最常见的前五位原发恶性肿瘤依次是: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消化道肿瘤和肾癌。

其他
脑血吸虫病:急性期为低密度病灶,多见于顶、枕叶。
脑缺氧:脑实质内低密度灶,多见于分水岭区、脑室周围白质和基底节区,增强后明显强化。
带状疱疹病毒脑炎:边缘模糊的低密度灶,常累及颞、额、枕叶深部,豆状核常不受侵犯,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多发性硬化:侧脑室周围多发低密度灶,增强后有强化或无强化及脑萎缩三种特征。
婴儿脚气病:双侧基底节豆状核及尾状核头部低密度灶。呈 “八 ” 字形或蝴蝶翼状。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作者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脑血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