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的1个月中,脑医汇APP共有194节云课堂课程收获了新粉丝。现推出11月热门云课堂榜,让我们一睹为快吧!
11月热门云课堂榜


热门云课堂榜TOP10
01
神经介入手术基础操作-导丝与同轴导管技术
(点击图片观看课程↑↑)
神经介入技术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的技术支持下,将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到人体内,对累及人体神经血管系统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实现了手术视野的扩大,可以治疗许多手术治疗或内科疗效欠佳的疾病,如缺血性脑血管病等。在神经介入领域,导丝技术和同轴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股动脉穿刺是最常用的方式,在影像的辅助下,神经介入医生将导管插至病变相关脑部动脉或分支,再选择性应用更加纤细柔软的微导管以及配合的微导丝,根据病变性质进行相关治疗。同轴技术可以在影像学引导下提高准确性,加快速度,使操作更加安全舒适。在应用导丝和同轴技术的手术中,涉及到的器械类型多种多样,并以此产生了多种高效治疗的组合技术,如ADAPT、SWIM和TRAP等,神经介入水平也随着影像等医学技术的发展日益精进。

02
美国犹他大学神经解剖学系列
(点击图片观看课程↑↑)
神经解剖学是解剖学课程中最难啃的骨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它本身的结构和机能复杂,到今天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另一方面就是可用来学习的标本太少,很多内容学起来很抽象,学习效果不好。
犹他大学的这门神经解剖学课程非常好,它是基于真实的标本,所示各部分结构一目了然,比如深藏于侧脑室底部的海马,清晰可见。Suzanne Stensaas教授的讲解语言精练,在形态讲述中融入了功能介绍。特别是经过天医临床医学院同学们的精心翻译,将课程以双语的字幕呈现,极大方便了大家的学习。

03
脑动静脉畸形
(点击图片观看课程↑↑)
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一种高流量的先天性血管畸形,由扩张的动脉和静脉组成,异常的动静脉之间缺乏正常毛细血管床。 AVM发生率低,无性别差异。40%~60%的患者出生时即发现,易被误诊为毛细血管畸形或血管瘤。头颈部相对好发,其次为四肢,躯干和内脏。病灶表现为皮肤红斑、可见迂曲扩张呈串珠状的血管团块、皮温高、可触及搏动或振颤,可闻及血管杂音。局部可出现疼痛、溃疡或反复出血,严重者因长期血流动力学异常可致心力衰竭。晚期还引起外观畸形、重要组织器官受压,功能损害等。 将动静脉畸形按照疾病进展的严重程度分为4期。

04
脑肿瘤手术入路之翼点入路(一)
(点击图片观看课程↑↑)
翼点入路是神经外科常用的手术路径。翼点入路是由最初的额下入路移向侧方而来的,经Yasargil的完善,翼点入路如今的标准,应包括额颞开颅、蝶骨嵴的磨除、侧裂的开放。在此基础上,为处理更深的颅底区域,翼点入路存在着不同的扩展,如结合颞下入路扩展侧方视野;附加切除眶颧扩展上方视野;结合前床突的磨除彻底开放海绵窦。
翼点入路利用外侧裂作为自然解剖间隙,可对鞍区、前颅凹以及上斜坡等广泛颅底部位进行探查,亦可配合显微手术保护鞍区重要结构。同时,翼点入路可利用间隙对肿瘤进行最大限度切除。但是,由于手术操作角度倾斜,翼点入路可能会导致肿瘤残留或重要结构损伤或脑组织牵拉,严重者可能会出现颅外损伤。在实际手术当中,部分医者可能会采用改良翼点入路进行操作。

05
颅内感染的治疗策略与体会(一)
(点击图片观看课程↑↑)
外科感染,是每一位外科医生学习外科学总论的基本课程。人类与致病微生物的斗争,已绵延数百年。
1673年,列文虎克首次在显微镜下看到了自己口腔中的细菌,100多年后,化学家巴斯德发现:产褥热与链球菌感染相关,并提议外科医生将手术器械在火焰上烧一下再用。1867年,英国的外科医生李斯特在《柳叶刀》杂志发表了自己创造的外科消毒法,让外科感染死亡率骤然下降,奠定了现代外科消毒术。
但时至今日,外科医生与感染的斗争仍在继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多器官复杂感染仍然是神经外科医生所需要面临的问题。神经外科手术及各种操作易引起医院获得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一旦发生,会进一步加重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病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归因病死率可高达15%~30%。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球菌等革兰染色阳性细菌为常见病原菌,比例在60%左右,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多见。

06
赵英杰老师:神经外科基础课系列第二季
(点击图片观看课程↑↑)
本课程主要聚焦在:海绵窦显微神经解剖、颈内动脉显微解剖、脑室解剖概论、面神经解剖、脑干解剖等方面进行讲解,欢迎同道关注、分享,欢迎同道批评指正。
07
神外讲坛
(点击图片观看课程↑↑)
《神外讲坛》栏目旨在搭建一个交流互动平台,分享精彩病例,探讨操作技术,交流手术经验。
欢迎各位神经外科专家,尤其欢迎青年医师,积极报名,参与分享授课,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可以分享一个病例,可以讲解开关颅、可以讲解术中操作。题目不限,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
栏目创办者:帅刀博士-胡业帅。
有意者,请微信联系:doctorhu2008

08
介入治疗(三)-经桡动脉入路技术
(点击图片观看课程↑↑)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经桡动脉入路(TRA)已逐渐成为介入治疗的主要入路途径。较经股动脉入路而言,经桡动脉入路的优势明显。经桡动脉入路在手术过程中不会靠近容易受伤的关键结构,即使术中无意损伤到桡动脉,也不会造成重大危险;经桡动脉入路还可以有效替代直接插管术,有效应对主动脉弓对股动脉入路带来的挑战。同时,经桡动脉入路还为手术医师提供了更加直接的后循环通路,有效减少血运重建的时间,缩短术后患者卧床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桡动脉相对股动脉较细,痉挛发生率高,穿刺成功率低,故操作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经桡动脉入路技术涉及的主要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血肿、桡动脉急性闭塞、前臂血肿、锁骨下动脉夹层形成、桡动脉痉挛等,积极的预防性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扩大经桡动脉入路的优势。尽管目前中国的经桡介入尚在起步阶段,但越来越多中心已经开始尝试经桡动脉介入技术。在未来,脑血管造影、非AIS神经介入以及AIS机械再通治疗等均有可能首选经绕入路进行实施。

09
介入治疗(一)-颅内动脉瘤栓塞
(点击图片观看课程↑↑)
动脉瘤栓塞术是利用神经介入技术治疗的一种微创方法,以弹簧圈、支架、医用胶等材料闭塞动脉瘤,从而防止动脉瘤出血,达到痊愈。动脉瘤栓塞术的适应症包括手术探查夹闭失败、患者全身情况差且不能耐受麻醉或手术、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手术危险性大、因动脉瘤解剖部位特殊不能手术、某些特殊的动脉瘤(如瘤颈宽、瘤壁厚、硬化、巨大动脉瘤、复杂动脉瘤及手术夹闭后又增大的动脉瘤等)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术的情况。
动脉瘤栓塞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势,是国际上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常用的金牌治疗方法之一。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病变部位解剖、动脉瘤大小及形状等多种临床因素进行选择,分为单纯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医护人员应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症状的变化及穿刺点情况。

10
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应用介绍(一)
(点击图片观看课程↑↑)
脑血管造影技术是一种使用含碘造影剂注入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等血管,在不同时期显示脑内动脉、回流静脉和静脉窦的形态、部位、分部和行径的显影技术,适用于脑静脉病变、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头面部富血性肿瘤术前检查、动脉溶栓治疗、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等,并可以帮助了解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型,或在实施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前明确血管病变和周围解剖关系。
规范的脑血管造影操作可以减少手术相关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主要涉及到造影准备、动脉穿刺和术中灌注及肝素化。在术前准备当中,需要了解血管的解剖,制定造影计划并选择合适的材料等,同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详细的神经系统及血管系统检查,以及排除并发疾病的全身体检,并通过实验室检查排除禁忌症。目前尚未确定脑血管造影的绝对禁忌症,相对禁忌症包括造影剂过敏、肾功能不全、双侧股动脉闭塞导致的入路困难、穿刺区域皮肤感染、低血压或严重高血压、凝血功能障碍、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问:在哪可以找到更多云课堂?
答: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