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56岁。
主诉:
体检发现“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3周。
入院查体:
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
既往病史:
平素健康状况良好,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
术前诊断:
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药物准备:
阿司匹林100mg 1次/天,替格瑞洛90mg 2次/天,术前服药7天。

术前影像结果
外院CT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左侧颈内动脉正侧位造影及3D旋转造影。



眼动脉段动脉瘤瘤颈4.01mm,瘤体6.87mm×9.44mm,眼动脉起始段动脉瘤样扩张,载瘤动脉近端管腔轻度狭窄,远端眼动脉段管腔局部扩张。




手术方案
计划行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置入术。
手术过程
建立通路,将导管鞘送至左侧颈内动脉C1段末端,选择合适工作角度,使用微导丝配合递送辅助导管同轴技术将中间导管头端输送至大脑中动脉M1段。

Tip-to-Tip输送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床突段及床突上端路径迂曲成角,将导管鞘输送至破裂孔段增加近端支撑,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到位困难,将中间导管与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进行整体推送后顺利通过迂曲载瘤动脉。

头端定位于颈内动脉分叉部近端,固定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推送杆,回撤套管在中间导管内释放,远端锚定后进行推送释放,在血管转弯处整体推送系统使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充分贴壁打开,支架尾端无张力释放。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完全释放后,使用微导管配合微导丝成袢,分别对支架远近端及转角处进行按摩。


术后造影
术后Cranial Stent CT显示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打开贴壁良好。



术后正侧位造影,颅内各分支血管显影正常,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



术者体会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较多的编织丝设计使得支架整体偏硬,但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大的径向支撑力,对于载瘤动脉存在狭窄的患者,可能有利于远期恢复。
支架硬度较大给输送带来一定困难,三轴系统有利于提高支架输送性,但在血管迂曲的极端情况下,避免Tip-to-Tip技术有利于提高支架系统的输送性能,可以更为轻松通过迂曲血管。
支架OTW系统设计有利于精准定位,并且支架释放操作更为简单,支架打开后柔顺性及贴壁性较好。
作者简介
杜世伟 主任医师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神经外科科主任、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神经介入博士后。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卒中神经修复学组副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副秘书长/脑出血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血管学组组长,深圳市医师协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Brain Advances》编委等。同时熟练掌握显微开放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尤其在复杂脑脊髓血管病治疗方面经验丰富。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前往杜世伟 主任医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韩建国 副主任医师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
毕业于我国神经外科发源地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获博士学位。2019年进入深圳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参加博士后工作。主要从事脑与脊髓血管病的外科和介入治疗,掌握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治疗技术。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神经调控与功能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医师专业组组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脑血管病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高血压性脑出血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理事等。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前往韩建国 副主任医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邱明 主治医师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
深圳市医师协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理事。
主要从事脑脊髓血管病的显微外科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擅长颅内动脉瘤、脑脊髓动静脉畸形、颅内(颈)动脉狭窄、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等疾病治疗。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前往邱明 主治医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 神经外科
更多内容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更多“创伤重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