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0日发布 | 3200阅读

【Technical Pearls】枕下开颅术“经骨重建肌筋膜层”预防脑脊液漏与脑膜膨出

冯栋侠

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Baylor Scott & White医学中心神经外科

达人收藏





































































































































美国德州Baylor Scott & White医学中心神经外科Jason H. Huang冯栋侠教授团队,使用了一种新的经骨重建技术,实现了颈后肌肉及颈部韧带到其骨附着点的解剖重建,有望降低枕下开颅术后发生脑脊液漏和假性脑膜膨出的风险。该技术说明发表在2022年11月的《World Neurosurgery》上。

——摘自文章章节


技术背景




枕下入路是后颅窝手术的常用手术入路,但术后有发生脑脊液漏和形成假性脑膜膨出的风险,在过去几十年中,两者发生率分别高达17%和40%,导致了二次手术、住院时间延长、术后感染风险增加,并使医疗费用显著增加。为改善这一问题,美国德州Baylor Scott & White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冯栋侠教授团队,发明了一种新型经骨重建技术,实现了颈后肌肉及颈部韧带到其骨性附着点的解剖重建,有望降低枕下开颅术后发生脑脊液漏和假性脑膜膨出的风险,发表在2022年11月的《World Neurosurgery》上。


技术细节




在该项新技术中,首先水密缝合后颅窝硬脑膜,有缺损时可使用枕骨骨膜/筋膜进行修补。然后,使用不带足板的B1或C1刀头(详见示意图),在枕外隆凸上打高低两排孔,使其自右向左贯穿整个枕骨隆突(类似于幕上开颅悬吊硬膜时在颅骨上钻孔的技术)。


接下来,将0或1号不可吸收缝线(聚丙烯或尼龙线)穿过枕骨隆突上的孔洞,用于将颈部韧带和斜方肌拉近枕骨,减小局部张力,随后再以水密方式缝合肌肉与筋膜(图1)。如果枕骨隆突过于细小/平坦,无法横向钻孔,则可在枕骨隆突的中心放置1个小螺钉作为锚定点(图2)。应注意不要过度穿透枕骨,以免损伤更深层的结构(如窦汇)。通常可安全使用3或4 mm长的螺钉,但要通过术前影像进行验证。


图1:经骨重建枕下肌筋膜层技术
使用B1刀头穿过枕骨隆突,形成横向骨孔。然后使用不可吸收缝线将肌筋膜拉近,固定于枕骨附着点,再水密缝合肌肉和筋膜。


图2:替代性经骨重建技术
将1枚微螺钉打入(细小/平坦)枕外粗隆部位,用于将肌筋膜层锚定到枕骨上。应注意避免螺钉过度穿透到下方的静脉窦结构中。

图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唐寅达医师(点击可看大图)

更多细节滑动查看


应用结果




该团队回顾了过去六年(从2016年7月至2022年4月)接受这种新技术的患者的病历,相关信息统计在下表中(表1)。在术后随访中(间隔2至4周,持续至少3个月),使用该技术的患者,没有伤口并发症的报告,也没有与静脉窦结构损伤相关的并发症发生。


表1:患者信息统计
病例系列中14名患者的统计信息。缩写:脑实质出血(Intraparenchymal hemorrhage, IPH),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VH)


案例演示




患者65岁,女性,既往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2型糖尿病病史,因突发眩晕、构音障碍伴恶心呕吐来院。查及急性双侧(右侧比左侧更严重)小脑梗塞伴第四脑室压迫,并导致幕上脑积水(图3和图4)。紧急放置脑室外引流管,之后行双侧枕下去骨瓣并右侧小脑部分梗死灶切除术和硬膜扩大修补术。患者术后情况良好,转至康复机构。术后三个月,头部CT扫描未见脑脊液漏或伪脑膜膨出(图5、6和7),且无临床症状。此外,术后其脊柱后部肌肉体积无显著变化。


图3:术前磁共振成像(MRI)
初始的脑扩散加权MRI显示两小脑半球内的双侧弥散受限(右侧比左侧差),伴占位效应和第四脑室变形。


图4:术前CT影像
初始的头部CT影像显示了患者颈后肌肉组织的正常解剖结构。测得肌肉厚度为6.9mm。


图5:术后随访CT影像
随访(三个月)头部非对比横断位CT影像,显示枕下去骨瓣减压并右侧小脑部分梗死灶切除术和硬膜扩大术的术后期间变化。未见术后并发症。


图6:术后随访CT影像
随访(三个月)头部非对比矢状位CT成像,未见伪脑膜膨出形成或脑脊液漏证据。测量肌肉厚度为7.1mm。


图7:术后随访CT影像
随访(三个月)头部非对比冠状位CT影像,未见伪脑膜膨出形成或脑脊液漏的证据。


结 论




作者总结道:在其团队的所有病例中,没有脑脊液漏或假性脑膜膨出的报告,手术期间也没有静脉窦损伤的报告。该技术具有降低后颅窝手术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的潜力,可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进一步的研究将深入调查术后肌肉保存的程度,以及对维持颈椎前凸和头部伸展功能的获益可能。


翻译:周岱冉

审校:徐涛、冯栋侠

术中图片:唐寅达



冯栋侠 教授         



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Baylor Scott & White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教授、颅底外科主任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