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Atlas开环小径支架全新上市
“革新输送,智能贴壁”
开启了辅助支架的新纪元
术者使用经验分享
实战与理论相结合
Atlas病例集锦开启
部位:
术式:
特点: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58岁,外院体检CTA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
DSA结果: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大小约:2.2mmx1.7mm、瘤颈:约2.6mm,未破裂型。
术前影像




手术器械
支架:Altas 3.0*15mm
微导管:SL-10
弹簧圈:2mm*3cm、 1.5mm*3cm、 1.5mm* 2cm、 1mm*1cm
手术过程


栓塞微导管及支架微导管到位后,首先使用弹簧圈2*3一枚试行成篮。由于瘤颈太宽,弹簧圈溢出动脉瘤。故部分释放弹簧圈后,先行完全释放支架,再继续释放弹簧圈栓塞。

术中可见Atlas支架定位精准,支架释放过程中,栓塞导管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待支架完全打开后,将首枚弹簧圈全部释放。

经SL-10微导管送入1.5*3弹簧圈进行填塞,可见部分弹簧圈突入支架与瘤颈处的载瘤动脉之间。突出的弹簧圈形成基座,确保瘤颈处得到栓塞而不复发。

继续使用1.5*2、1*1两枚弹簧圈收尾。可见Atlas支架网眼较小,完全可以阻挡小弹簧圈通过网眼进入载瘤动脉。
术后影像


术后即刻正侧位造影示:动脉瘤内无造影剂滞留,Raymond分级:3A级。
术者体会
Altas支架使用XT-17或SL-10微导管输送,可以较易到达迂曲的细小血管并牵拉较小,不易引起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变形。
Altas支架的无头端设计,输送更容易,释放更简单。特别适用于迂曲的细小血管,增加了手术安全性。
本例手术是Altas支架应用在微小动脉瘤的案例,证实了该支架网眼适中,可以有效阻挡2mm以下弹簧圈的溢出。
术者介绍
李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从事神经介入专业工作超过20年。主要擅长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专业介入诊疗技术,特别是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及颅内外动脉狭窄、闭塞的介入支架治疗。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先后在国家级医学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