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老年女性,背痛入院,活动不受限。影像学检查提示胸4椎间孔外侧占位,骨质有部分破坏,MR信号混杂,病灶内有液平,强化不明显。
手术采用旁正中入路,术中见病灶内有多囊,囊内有陈旧性出血,沿包膜全切病灶,离断胸4神经根,注意保持胸膜完整。病灶血供一般,未输血。术后病理回报:动脉瘤样骨囊肿。术后患者反应小,背痛缓解,顺利出院。
复习文献,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 ABC)是一种罕见的、良性但呈侵袭性生长的瘤样病变,多发于年轻人,病因尚不明确。ABC的特征是进行性、破坏性生长,常表现为病灶周边骨质的膨胀及溶骨性变化,其组织学特征为被纤维性隔膜隔开的充血性多房囊腔。ABC常发生于长骨的干骺端、脊柱和骨盆,发病率约占骨肿瘤1.3%。脊柱病变约占其中的20%,易侵犯椎板、横突、棘突,而少见椎体受累。脊柱病变的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病灶处的疼痛和肿胀,并且多伴有肢体神经病变。由于病变生长速度快、骨质破坏明显、形成巨大囊腔、肿块膨胀性生长,早期易被诊断为恶性肿瘤。因此,需进行完善的X线、CT及MRI影像学评估,以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常见X线表现:为椎体的椎板、横突、棘突的偏心性骨膨出,内可见大小不等、厚度不均的分隔,边缘骨膜下有新生骨壳。CT表现:为囊状膨胀性故破坏,骨壳内缘呈现大小不等的压迹,其内可见多房性低密度影及典型的液-液平面。同时,CT能够显示受累椎体、椎管的破坏程度,判断是否存在椎管狭窄、小关节侵犯,帮助术者进行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选择。常见MRI表现:囊腔液平面以上由血液成分构成,在T1WI、T2WI多呈现高信号;而囊腔液平面以下由变性的细胞成分构成,在T1WI、T2WI多呈现低信号。MRI对于出血更为敏感,可有效显示特征性的“液-液平面”、囊壁、出血情况,尤其是对于存在神经症状患者术前评估脊髓和神经根侵犯具有独特价值,是X线和CT的重要补充。需强调的是,CT和MRI上特征性囊腔、“液-液平面”并不仅是ABC的独有表现,仍需和骨巨细胞瘤、骨纤维结构不良等进一步鉴别。
治疗上,手术是ABC的首选治疗方法。研究显示如果病灶仅累及横突或棘突向外膨胀性生长,大多可完整切除病灶,复发率较低。而对于累及椎体的病灶常难以完整切除,复发率可达25%,且根据情况必要时选择前后路联合入路并辅助内固定系统,大范围的病灶切除甚至需在切除后行植骨融合。另外,有研究者提出可对部分患者在术前行动脉瘤栓塞以减少术中出血的风险。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更多“脊髓脊柱”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