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19日发布 | 1807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Atlas病例集 | 张占伟:神龙一定要“摆尾”吗?——Atlas支架辅助栓塞后交通动脉瘤

喻坚柏

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罗刚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占伟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达人收藏

2020年

Atlas开环小径支架全新上市

“革新输送,智能贴壁”

开启了辅助支架的新纪元

术者使用经验分享

实战与理论相结合

Atlas病例集锦开启



部位:

PComA


术式:

全释放

特点:

顺应性好

贴壁性好

Target配合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59岁。

现病史:因 “突发右侧肢体乏力一周”入院。当地医院MRI:左侧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左侧后交通动脉瘤可疑。

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史。

术前影像

MRI:左侧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


DSA: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动脉瘤大小:3.8mm*3.0 mm。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载瘤动脉远端直径3.0mm,近端直径4.0mm


手术耗材

90cm 6F 长鞘

中间导管:6F Navien

微导丝:Synchro-14

栓塞微导管:Echelon-10

支架微导管:SL-10

支架:Neuroform Atlas 4.0*21mm

弹簧圈:

Target 4mm*8cm、Target 2mm*6cm

Target 2mm*3cm、Target 2mm*2cm。


手术过程

支架微导管SL-10在微导丝的指引下反复调整进入原始后交通动脉。


将栓塞微导管Echelon-10送入动脉瘤,再经该微导管送入部分Target 4mm*8cm弹簧圈。


经SL-10送入Atlas 4.0*21mm支架,头端在PcomA,支架尾端放置于ICA近端,顺利释放。


使用Target系列弹簧圈2mm*6cm、2mm*3cm逐步填塞,2mm*2cm进行收尾,致密填塞后。支架尾端放置于ICA近端,微导丝再进入支架内验证完全打开。


术后情况

术后工作角度、正位造影,动脉瘤不显影,PcomA显影良好。


术后3周CT:未见新发缺血改变。


术者体会

1. 患者因“急性缺血性卒中”在MRI的检查中偶然发现“颅内动脉瘤可疑“,经DSA确诊。虽为未破裂动脉瘤,但3D-DSA提示瘤体形态不规则,且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中需启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来降低脑卒中的复发,故需积极处理动脉瘤,防止动脉瘤破裂导致严重后果。

2. 对于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后交通动脉瘤,瘤体发自PcomA起始部,而非ICA。手术目的是填塞动脉瘤,同时使用Atlas对PcomA起始部进行重塑,保护好PcomA。

3. PcomA方向逆向ICA,可以考虑支架“神龙摆尾”,但为降低手术的技术难度,可将支架尾端放置于ICA近端。Atlas作为一种小口径支架,可以通过0.017英寸的微导管输送和释放,因此对于入路迂曲及远端小血管的动脉瘤具有显著优势,且为低剖面开环支架,血管顺应性好,完全打开贴壁性好。


团队介绍

喻坚柏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医院协会血管病综合诊疗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业方向:脑血管疾病: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复杂脑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与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慢性颅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从事神经介入工作15年,目前带领团队完成神经介入手术2000余例,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主持指导完成国家及省级课题十余项。

罗刚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多模影像与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中医药协会中西医结合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神经重症精细化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长沙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省级科研课题3项,发表国家级期刊学术论文17篇,其中SCI 3篇。
专业方向: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常见脑血管疾病的手术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慢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神经外科急危重症(重型颅脑损伤、重症脑出血、高位脊髓脊柱损伤)的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的中医药干预治疗。

张占伟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多模影像与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中医药协会中西医结合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神经重症精细化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长沙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持省级科研课题3项,发表国家级期刊学术论文17篇,其中SCI 3篇。
专业方向: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常见脑血管疾病的手术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慢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神经外科急危重症(重型颅脑损伤、重症脑出血、高位脊髓脊柱损伤)的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的中医药干预治疗。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