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状血管畸形(Cavernousmalformations,CMs),旧称为海绵状血管瘤或隐匿的血管畸形,患病率现占脑内血管畸形第二位,基于人群的研究显示每年成人(>16岁)发病率为0.56/100000人。2016年来自Lancet的meta分析报告了1620例大脑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个体数据的临床病程,出现症状性脑内出血和病变位于脑干为其后续出血的危险因素。虽在自然病程上较幕上病灶具明显侵袭性,现对于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干预策略观点不一,尚无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前瞻性对比研究,更无根据出血风险高低对病例进行分层的研究。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吴震教授团队在期刊《Journal of Neurosurgery》发表了题为《Nomogram for predicting an individual prospective hemorrhage risk in untreated brainstem cavernous malforma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构建一预测前瞻出血的个性化列线图模型,根据出血风险分层及预判指导治疗决策选择。

前 言
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brainstem cavernous malformations,BSCMs)出血虽有低流速、具自限性等特点,既往研究发现其再出血风险显著高于幕上病灶,反复出血可对患者远期神经功能预后造成不可逆损害。但因脑干解剖上天然富于重要神经核团及纤维束,手术干预虽能显著降低再出血风险,术后的高致残率常让临床医生及患者惮于选择。因此,治疗策略的选择应谨慎评估BSCMs再出血风险与干预风险间的利弊冲突。
既往关于大脑海绵状血管畸形(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CCMs)的风险评分多聚焦于患者神经功能预后,鲜见依出血风险将BSCMs进行的系统。Lawton等提出的BSCMs评分虽对手术患者术后转归有重要指导意义,但由于选择偏倚的存在难以生硬地套用于门诊咨询的患者。
因此,本研究旨在基于BSCMs自然病史数据,构建一简单、可视的列线图模型以量化评估其5年前瞻出血风险,希冀据此风险分层指导临床医师决策。
研究设计

患者数据来源于前瞻观察性队列(注册号:ChiCTR-POC-17011575),共纳入600例BSCM患者,依入组时间以7:3划分出183人作为外部验证集,余417人同样以7:3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292人及内部验证集125人。作者基于训练集基线临床、影像学信息,定义终点事件为5年内前瞻性症状性出血(2009 CCMs出血定义标准),应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提取潜在出血风险相关因素,随后构建基于贝叶斯信息准则(BIC)的最佳子集回归模型及基于赤池信息准则(AIC)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在验证集评估两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实用性,择优者用以构建列线图模型,并据此模型将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进行出血风险分层,以Kaplan-Meier分析验证组间预后差异。
研究结果

经比较作者最终选择基于AIC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用以列线图构建,该模型包含6个出血独立风险因素:既往出血史(HR 1.69),出血表现(HR 3.33),病灶>1.5cm(HR 1.84),病灶深度(HR 2.35),病灶跨轴向中线(HR 1.94)及伴发育性静脉畸形(HR 2.62)。该模型在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及外部验证集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752(95% CI 0.687~0.816),0.801(95% CI 0.665~0.936),及0.758(95% CI 0.674~0.842),同时在各集中表现出良好的校准能力(图1)及临床实用性。
基于该模型作者构建如下列线图以量化个体前瞻性出血风险。经该列线图可计算每一独立患者出血风险总分及5年前瞻出血风险,并通过x-tile选取总得分值的最佳cut-off,将该BSCMs患者群体划分为低、中、高出血风险组(高出血风险:>32.1,中出血风险:21.1~32.1,低出血风险:<21.1)。经验证三组人群预后具明显差异(p<0.001),中高低出血风险组5年累积出血风险分别为73.1%、35.9%及9.1%(图2)。
此外,作者发现BSCMs出血风险因素与其既往研究提出的BSCMs手术指征有明显重合(反复出血史,病灶体积>2cm,病灶浅在),积极手术干预或可使高出血风险患者获益。基于以上设想,作者结合出血风险分层及手术指征进一步提出BSCMs初步治疗决策建议(图3)。
结论

通讯作者简介
吴震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肿瘤外科1病区主任,神经肿瘤学专业,主攻颅底、脑干肿瘤学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北美颅底外科协会委员
亚太颅底外科协会专家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肿瘤学组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颅底外科分会常委兼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颅颌面外科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
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综合利用与公共服务中心特聘专家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PI
工作三十年来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3项,省部级医学科技进步奖4项,市局级奖项1项
曾以访问学者身份至BWH医院参观交流,并至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西雅图港景医院、纽约长老会医院进行访问交流。主持科研课题8项,目前五项在研,包括国自然一项,省部级4项;参与科研课题十余项,包括“973”计划项目1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近五年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2篇,影响因子40以上。三十年来专注于颅底脑干肿瘤的诊断治疗工作,对于颅底脑干肿瘤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多项颅底脑干肿瘤临床课题攻关,使我国颅底脑干肿瘤疾病治疗水平再上新台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