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随着神经介入领域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创新,普微森医疗利用现代化管理、科技手段,通过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益求精的完善和国内一流临床专家的合作,研发出了更加适合中国患者的微创医疗器械,赋能医者快速精准让患者获益,提高病患生存质量。
作为普微森医疗学术交流专栏,专注急性大动脉缺血、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狭窄、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等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分享。本期为大家分享湖南省人民医院刘放其主任团队带来普微森MidAccess™导引导管应用于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介入治疗的病例一例,以下为您精彩呈现。

病史
简介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58岁,因“左侧肢体活动障碍4小时余”入院,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入院查体情况
神志嗜睡,精神一般,口齿清晰,对答切题,双眼向右凝视,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配合不佳,左上肢肌力2级,左下肢肌力1级,肌张力不高,右侧肢体肌力5级,四肢及躯干深浅感觉对称存在,双侧巴氏征未引出,NIHSS评分:10分(意识1,凝视1,面瘫1,左上肢3,左下肢4),洼田饮水试验1级,心肺腹体查无明显异常。
术前影像学检查
入院后急诊行头颈部CTA示(6小时内,未行CTP检查):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并右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ASPECTS评分:5分)。










术前
讨论

01
术前评估
患者发病时间小于6小时,虽然CT提示右侧大面积脑梗死,但患者右侧大脑半球内仍见有血管影,考虑为低灌注导致脑组织密度减低,因此有介入取栓指征,同患者家属谈话后,同意手术,拟行经皮大脑中动脉取栓术及球囊扩张成形术。
02
术中器械
微导管
Synchro 2微导丝(200cm、300cm)
颅内球囊扩张导管(2.0mm*15mm)
普微森MidAccess™导引导管(060-115cm)

治疗
过程

手术过程
术后情况

术中
体会

脑血管腔内治疗在明确的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单纯静脉溶栓,是一种安全有效减少患者致残等严重并发症的治疗手段。急性脑梗死腔内治疗的时间窗和手术条件均有严格的限定,但各个中心又有自己的体系。本例患者发病6小时内,CTA明确存在大脑中动脉闭塞,但CT报告ASPECTS评分为5分,按指南ASPECTS≥6分可考虑取栓治疗,因此该患者按指南无取栓治疗指征;但有部分研究表明,ASPECTS≤5分的患者经取栓后,较单纯药物治疗预后更佳,但缺乏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对于本例患者,我中心反复阅片,考虑患者大脑中动脉仍有血管显示,且CT未见脑组织肿胀表现,考虑存在低灌注,因此建议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最后疗效较好,患者康复出院。对于发病4.5-6小时内的患者,如条件允许,可常规完善CTP检查;血管首次再通后,可能为导管的首过效应,需观察15分钟以上。
本病例采用的普微森MidAccess™导引导管,该导管支撑性、通过性较好,可引导至大脑中动脉M1段,且管径较大,抽吸性能较好,且产品规格型号较多,适用于不同直径血管的取栓治疗。

术者
简介

刘放其
湖南省人民医院介入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介入医学中心神经介入组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青年委员,湖南省放射介入医疗质控中心秘书,湖南省健康学会血管风险评估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医院管理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诊治范围: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等。
张浩
湖南省人民医院介入医学中心主治医师,硕士。
擅长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下肢动静脉疾病的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及门静脉高压的腔内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大面积肺梗的腔内及综合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与综合治疗,恶性实体瘤的介入与综合治疗。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