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04日发布 | 802阅读

【精彩回顾】华山医院第八届“多模态脑功能定位学习班”暨大脑语言功能保护和重建论坛于11月27日顺利举办!

神外资讯

作为上海市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学术周的系列活动,由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和上海市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主办的华山医院第八届“多模态脑功能定位学习班”暨大脑语言功能保护和重建论坛11月27日在线上顺利举办!本论坛聚焦大脑语言功能“机制-定位-保护-康复-重建”的全链条保护体系,来自神经科学、语言学、脑机接口、康复学和神经外科的专家进行了精彩授课和热烈讨论。




-   会议主席致辞   -

会议伊始,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吴劲松教授致辞。吴教授表示,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软实力,也是人类重要的高级认知功能。语言活动涉及多个大脑脑区,神经外科手术中需要仔细鉴别各个脑区的功能,避免术后患者语言功能受损。为了术前术中术后全链条的保护患者语言功能,需要整合神经语言学方面基础研究加强对语言神经机制的认识,术中语言功能定位技术准确鉴定语言功能脑区,术后康复和脑机接口技术重建功能受损患者的语言功能。希望本次跨学科会议可以激发与会者对神经语言学问题的思考,并有助于之后临床和基础的科研合作。







会议内容

上午的会议涉及语言神经机制和术中语言定位保护。首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杜忆研究员带来题为《多模态言语感知与理解的脑环路机制》的精彩讲座。杜忆研究员首先介绍视觉唇动促进噪音下言语感知的神经机制,发现视觉唇动可以促进发音位置维度的音位分辨,并且增强听觉背侧通路脑区之间的功能有效性连接。其次,杜忆团队使用经颅磁刺激研究喉部运动区与言语感知的关系,发现喉部运动区因果性参与声调和声母范畴感知与决策过程。喉部运动区的参与呈现左偏侧化,且受任务难度调节,它们可能提供发音运动模板以辅助言语感知。最后,杜忆研究员介绍了言语与手势语义整合的动态脑环路机制,运用双脉冲TMS技术揭示额叶语义控制脑区(IFG)与颞叶语义表征脑区(pMTG)在手势-言语跨模态语义整合中的动态交互作用,为多模态语言理解的动态脑环路机制提供了因果性证据。


随后,上海纽约大学神经与认知科学田兴教授带来题为《言语产生及控制中的认知神经机制》的精彩讲座。田教授指出了目前言语产生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并介绍由自己团队提出的言语产生与控制过程中的运动感觉转化理论:前额叶运动系统的信号被发送到顶叶的体感系统,继而传递到颞叶的听觉系统,从而产生对自身言语运动的预测。之后,田教授详细阐述了自己团队如何通过自创的无动作言语范式结合fMRI和EEG等神经影像学手段来佐证运动感觉转化理论。通过比较正常言语,不发声言语,想象言语时各个脑区模式的差异,发现顶叶存在一个中间转换脑区。最后,田教授创新的提出并证明发音过程中运动系统在不同时间会产生抑制和激活两种不同的信号来对言语产生进行调控。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的王引言教授做了题为《胶质瘤术中多语言定位与保护技术》的精彩讲座。他在讲座中探讨了多语言患者的语言理解和表达相关脑区和通路与普通单语患者的异同。在一例中英双语患者中,王教授通过术中皮质和皮质下电刺激发现尾状核头部在双语转换和色-形转换中起到重要作用,首次在电生理水平证实大脑尾状核头部是双语转换中枢。在对三语患者的研究中王引言教授进一步发现母语和习得语言的功能脑区既有重合也有独立,母语占据Wernicke区核心区域,习得语言脑区范围更广。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路俊锋教授做了题为《神经语言学指导下的语言区胶质瘤手术》的精彩讲座。他介绍了华山医院吴劲松团队牵头绘制的首个国际多中心(n=4)、跨语种(汉语、英语、法语)术中电刺激语言功能图谱。该研究揭示了跨语种“最小共同语言皮层”的存在,发现:①中央前回腹侧部为所有语言共同的言语输出核心脑区,而非经典的Broca区;②Broca区三角部及颞上回后部为所有语言语义/词汇处理的共同中枢。此外,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白质纤维语音通路的额叶皮层终末端可以精确地预测额叶言语输出位点。最后,路俊锋教授还介绍了汉语人群负性运动反应功能图谱。研究发现中央前回腹侧部这一言语输出的核心脑区在功能上可被进一步分割为两个彼此分离的亚分区,中央前回腹侧部的腹侧仅负责言语,中央前回腹侧部的背侧则同时负责说话和手的运动。


下午的会议主要涉及言语康复和言语重建。香港大学沟通、发展与咨询科学学部江柏轩教授首先带来题为《失语症评估》的讲座,从失语症的概念,常见症状和评估方式等方面展开介绍。江教授举例说明了流利性失语和非流利性失语的特点,并着重于失语症所特有的语言功能缺陷,目前外国和中国常用的失语症量表。江教授最后还介绍了较新颖的主概念分析法如何用于评估患者失语程度。


之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胡瑞萍教授带来题为《失语症的诊断和康复》的精彩讲座。讲座主要介绍了失语症的鉴别诊断,康复治疗手段,以及经颅磁刺激在治疗中的应用。胡教授介绍了镜像神经元治疗,辅助沟通治疗,语音治疗、语义治疗等传统治疗的实施方法,还介绍了经颅磁刺激治疗失语症的原理及相关研究进展,以及具体刺激靶区和刺激参数的选择。胡教授最后小结道,失语症目前发病率较高,康复周期长,疗效不理想,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加以提高。有针对性的失语症康复训练方案与训练强度相结合可以促进失语症的康复。


接下来,天津大学医工院副院长许敏鹏教授带来题为《无创脑机接口在脑功能重建中的应用》的讲座。许教授首先介绍脑机接口的基本概念,并比较侵入式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特征。现有非侵入脑机接口的常用范式刺激较强,不利于现实使用。许院长团队创新设计微弱视觉刺激范式,通过输入偏侧化信号来提高对左右大脑半球共模噪声的过滤能力,最终实现了极微弱脑电控制信号的准确识别与高效应用。许教授同时展望了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未来在康复领域的发展前景。通过大脑电信号的解码辅以下游相应神经肌肉刺激,可以帮助患者“念动一致”,这将有助于运动通路的重塑和患者功能恢复。


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李远宁教授带来题为《有创语言脑机接口的研究进展》的精彩讲座。李教授首先介绍了脑机接口在语言方面的研究历史,然后概述了脑机接口的基本实现方法,通过将神经活动映射到具体行为上从而解码大脑。不过,语言与普通运动不同,速度更快复杂度更高,更加有挑战性。为了实现语言脑机接口,需要从大脑语言区获取信号,找到语言对应的运动空间,并训练合适的预测模型。现有主流语言脑机接口记录构音器官运动区电信号,并将其映射到口唇舌咽6个维度的运动上,最后合成语音。不过,目前的脑机接口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不同语言的局部或群体神经机制可能会有区别。李教授最后介绍了脑机接口在书写方面的应用,以及视觉脑机接口的一些进展。


最后,现任博医来亚太临床市场经理Uli Mezger带来题为《Brainlab博医来多模态脑功能软件新进展》的精彩讲座。在讲座中他介绍了博医来公司目前的各种产品,包括全身体建模,脑肿瘤的多模态软件,脑肿瘤和脑核团自动识别算法,术中超声导航与术前影像学相结合辅助肿瘤切除,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穿刺,通过造影剂在脑组织中的扩散速率区分脑肿瘤和普通脑组织等,使参会者对博医来的前沿技术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每位讲者结束后,均与参会者就讲座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相信本次论坛给每位参会者带来了神经语言学方面满满的知识,启迪了听众们对于神经外科手术中语言功能保护的新思考。


TIP:

会议底图二版.gif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