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质瘤的年发病率约为5~8/10万,其中胶质母细胞瘤的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已经超过“癌中之王”的胰腺癌,是最难治的肿瘤之一,而复发胶质瘤更是“难中之难”。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对于复发胶质瘤呈现出关注度不足的现状,“胶质瘤神外大咖面对面”专访栏目旨在加强对复发胶质瘤的认识,促进脑胶质瘤领域的同道交流,挽救更多的患者及家庭。本期专访我们很荣幸邀请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的王翔教授,为大家带来有关复发胶质瘤的前沿理念和临床经验分享。

专家简介
王翔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脑胶质瘤及脑深部肿瘤亚专业医疗组长
1998-2008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博士学位),留校工作
2009-2010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院博士后研究及工作
主要从事脑胶质瘤及脑深部病变的诊治及手术治疗,是“华西脑胶质瘤中心”三个治疗组之一,年亚专业手术量300台左右
胶质瘤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在Neuro-oncology(IF: 13.0),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IF:7.1),BBA - Molecular Cell Research(IF:5.1),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IF:4.34)等SCI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出版教材及学术专著7部。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现学术任职: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委会青年委员;四川省医学会神经外科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肿瘤学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常委
王翔教授专访
(文字内容为采访精要,精彩详情请观看视频)
脑医汇-神外资讯:您能否谈谈当前复发胶质瘤治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王翔教授:今年我本人的脑肿瘤手术量就达300台左右,其中胶质瘤手术超过200台,其他几十台包括淋巴瘤转移瘤等恶性肿瘤。胶质瘤是最难治的肿瘤之一,复发胶质瘤更是“难中之难”。作为一个胶质瘤外科医生,我希望这一数据越来越低,但仅仅只在过去一年,这一数据的占比就增加了不少。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对于复发胶质瘤的关注度不足,在去年我参与翻译编写的《胶质母细胞瘤》一书中,“复发胶质母细胞瘤”仅占300多页内容中的10页左右。希望通过脑医汇-神外资讯把我对复发胶质瘤的认识和看法传递出去,也希望吸引更多的同道来关注和研究复发胶质瘤,挽救更多的患者及家庭。希望平台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让更多专注于复发胶质瘤的医生同道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脑医汇-神外资讯:作为对复发胶质瘤非常关注的华西医院医生,您能为我们的患者提供哪些帮助?
王翔教授:复发胶质瘤诊疗现在面临的一个难点,是患者、患者家属以及医生三方面都不愿进行再次手术或治疗:
(1)对于患者而言,经历过一次手术以及放化疗,面对胶质瘤再复发的情况,这对患者的身心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容易让患者产生极度悲观的情绪,不愿意再次接受治疗。
(2)对于患者家属而言,一方面,患者的情绪变化会传递给其他家庭成员,影响整个家庭,复发后患者的悲观情绪会导致家庭对疾病的态度发生改变;另一方面,复发胶质瘤的二次手术和二线治疗方案可能无法进行医保报销,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是导致他们不愿意再治疗的一个重要因素。
(3)对于医生而言,诊疗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花费的时间、精力,比一般的初发患者多2~3倍,且患者住院时间很长,术后并发症很多。其次,医生也要面临患者传递出来的悲观感或绝望感,往往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如果患者第一次采用最好的治疗方案后仍然复发,对诊疗医生还能不能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他们活下去,是一大严峻考验,所以医生也不愿意再做二次手术和二次治疗。
如何让患者、患者家属以及医生真实地了解复发胶质瘤以及二次手术应该如何选择,如何才能实现最大获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我们需要制定复发GBM治疗规范或指南,形成一套成体系的复发胶质母细胞瘤诊疗方案。
脑医汇-神外资讯:哪些复发胶质瘤患者适合二次手术?
王翔教授:对于复发胶质瘤患者是否适合二次手术,有以下几点可以帮助判断:
首先,医生对患者进行当面评价,评价其继续治疗的意愿程度、想要达到何种效果。当患者有强烈的继续治疗意愿时,这种意愿会激励他战胜病魔。比如,我有一个40多岁的女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在3次主动要求手术后,生存了7年,最终也实现了陪伴孩子高考、看到其成家立业的愿望,尽管这名患者最终离世,但当时她和家人的情绪都是平静的。另外一名患者则是反面病例,30岁女性患者,由于胶质母细胞瘤复发入院时病情已至晚期,再次手术预计效果不佳;再加上在前期治疗过程中,其2岁的女儿不幸离世;导致患者本人求生欲和继续治疗的欲望很低。虽然随后医生在患者母亲的强烈要求下进行了手术,但可想而知,术后患者的反应是如何的,效果非常不好。医生可以切除患者的脑肿瘤,但却无法治愈其精神世界。”
其次,医生对于患者客观指标的评价。(1)对复发胶质瘤患者二次手术的时机判断很重要。第二次手术和第一次手术之间的间隔越长,效果越好。及时手术,不耽误治疗时机,手术的效果更好,获益会更多。(2)肿瘤大小也是判断是否适合二次手术的条件之一。文献表明,对于肿瘤直径<4cm的患者,其二次手术效果很好;反之,效果就不是很好。(3)KPS评分。KPS>70分或80分以上的患者,其手术效果更好。(4)二次手术后是否进行二次放疗,需要考虑时间问题和剂量问题。(5)肿瘤位置、患者年龄等也是需要评价的指标。
脑医汇-神外资讯:根据您的临床经验,对于复发脑胶质瘤您会采取什么治疗措施?
王翔教授:关于对复发胶质瘤患者采取何种治疗措施,今天有以下几点和大家分享:
(1)在对复发胶质瘤患者治疗之前,我们要对胶质瘤复发的原因进行评价。这些因素可能是由精神因素、心理因素、家庭环境等各种因素造成的,我们要去了解这些因素。了解得越多,就可能对患者的后续治疗起到更大的帮助。
(2)要对第一次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比如第一次手术是否全切,是否有残留;用药是否规律,是否使用12个疗程;放疗是否照30次、每次剂量是否符合标准等。如果第一次治疗不是非常完美,那么我们就可能找到胶质瘤复发的原因,确认第一次治疗是否尽全力;如果第一次治疗很完美,胶质瘤却还是复发,那么再次手术可以帮助我们评价第一次治疗方式的有效性。
(3)可以尝试使用其他瘤种的靶向药物来治疗复发胶质瘤。胶质瘤没有靶向药,但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其他肿瘤的靶向药。如果胶质瘤的基因检测表现出与肺癌、卵巢癌、乳腺癌等类似的基因表达靶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尝试使用相关药物,但这需要通过大量的文献研读或临床经验来积累。
(4)可以使用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治疗复发胶质瘤。除了靶向疗法等联合疗法外,目前还有肿瘤电场治疗这一新型的治疗手段。TTFields比较温和,需要患者长期佩戴。对于两年内复发,尤其是早期复发的胶质瘤患者,以及无法再进行放疗的患者,推荐使用TTFields。
脑医汇-神外资讯:您对复发胶质瘤患者接受二次手术后的管理有什么心得体会?
王翔教授:对于复发胶质瘤再程手术的术后管理,应从心理和生理层面,包括伤口和神经功能等角度展开。
首先,医生和家属应从精神层面给予患者充分的鼓励和信任,对患者以诚相待、实事求是,传递乐观和真实的信息,要把二次手术对复发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和对应解决办法如实地告知患者,并让患者感受到大家的努力和坚持。
另外,对于客观的术后管理还需要注意两点:
(1)功能恢复相关的康复锻炼。例如,曾经有家属为了让患者过上幸福美满的人生,让患者接受了手术,但却忽视了术后的功能恢复,最后患者不幸出现了功能障碍;关于梅奥诊所的文献也曾根据600余例GBM患者报告表示,术后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且无法恢复的患者,其OS会缩短1/4,语言障碍相关患者的OS则会缩短1/3。因此,我们科室要求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积极进行康复锻炼,并与当地最好的康复医院联系,将康复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手段。
(2)伤口的管理。复发胶质瘤患者需要接受二次手术以及后续的二次放疗、靶向和药物治疗等,手术伤口恢复情况不容乐观。医生和家属对此均需重视,否则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后续管理。
脑医汇-神外资讯:信念对复发胶质瘤患者的影响很大,您能否就这一点谈谈您的看法?对于复发胶质瘤的MDT诊疗,您能否分享一下您的团队或科室的独到经验?
王翔教授:首先,我很强调信念对于胶质瘤患者的重要性,如果患者满怀信念,便会影响到其治疗效果,对周围人的负面影响也会降到最低。信念还关乎人的尊严,是一种做人准则,无论治疗结果如何,都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始终。对于医生而言,要根据患者的“信念”去做决策,这也是尊重患者内心感受的体现。
此外,关于复发胶质瘤的MDT诊疗,我也有几点经验想和大家分享:
(1)做好胶质瘤MDT团队建设。2011年,华西医院的胶质瘤MDT成立。我们每月进行一次MDT病例讨论或学术活动,对一些疑难病例进行详细的探讨,是国内成立非常早的胶质瘤MDT团队。同时,我们的MDT团队依托整体实力强劲的学科,神经外科在全国排名第三,肿瘤科排名第五,病理科排名第二,影像科排名第二等,团队力量不容小觑,我也非常信任团队成员。
(2)进行MDT宣传、科普,类似于今天的采访能将MDT的现状传递给患者,科普相关的治疗方法和方案,逐步吸引患者自发前来MDT门诊就诊。
(3)同行间互相沟通、学习。在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需要接受二次手术和放疗时,我会通过MDT的形式和相关医生沟通其二次手术和放疗管理,并帮助他们了解患者的心理。在同行出现有待解决的胶质瘤问题时,我也会去帮助解答。在解答过程中,对方会发现胶质瘤治疗很有讲究,从而帮助他们体会到专病治疗的重要性。我也会以身作则,认真对待,让大家感受到,我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在治疗方面没有丝毫懈怠。
(4)不同学科的专病MDT管理。对于MDT,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如果患者能尽早接受MDT诊疗,治疗效果可能会更好,也会少走很多弯路,但是现如今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时间方面几乎都难以实现,所以需要整个团队的重视,也许慢慢会形成专病治疗。我们希望所有胶质瘤患者都能得到规范治疗。同时,专病MDT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即每个领域的医生都只负责胶质瘤这一疾病。我的理想目标是在未来成立胶质瘤专病团队,包括肿瘤科、病理科、影像科、外科、康复科医生等,都将专注于胶质瘤诊疗,专心攻克这一疾病,使患者在治疗前就接触到不同的领域,获得综合意见。这是一个理想状态,目前还不能实现,但这也是未来MDT的发展方向。
脑医汇-神外资讯:还有其他想要分享的观点吗?对于复发胶质瘤治疗的未来您有哪些期待?
王翔教授:在治疗复发胶质瘤患者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中西方患者面对疾病复发的态度可能存在文化差异。例如,现任美国总统的儿子博·拜登四十几岁时患上胶质母细胞瘤,一年左右复发后却未做过多努力,很快便去世了。而我认识的一名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在患上胶质瘤并接受初次手术后,每天都快乐地生活,还专著了一本关于他的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治疗过程的书并赠予了我,虽然这位医生在两年后复发,但他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现实并面对死亡。在中国,选择在肿瘤复发后再做努力的人可能会更多,而中西方这种对待疾病复发的态度差异实际上可能涉及到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我们也无法做更多的干预。无论如何,我们应当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维护患者尊严,并贯穿于始终。
处理胶质瘤的复发情况实际上非常困难,医生同道和患者家属在面对新发胶质瘤时应全力以赴,避免复发,让我们的战场前移。希望未来的医学进步可以让胶质瘤不再复发,胶质瘤书籍也不再需要编撰“复发”这一章节,这便是我最大的一个心愿。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