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天坛意识障碍诊疗病房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华南理工大学李远清教授团队,潘家辉教授,与南部战区总医院虞容豪、谢秋幼团队共同的文章:基于脑机接口识别认知运动分离患者的预后研究。
该文章发表在2020年4月发表在《BRAIN》杂志上,是针对慢性意识障碍脑机接口研究的经典文献。
本文的结论
BCI技术能有效检测CMD患者隐匿的意识和预测其意识康复;
CMD患者比潜在的非CMD患者有更好的恢复;
BCI方法将使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能够预测这些患者意识康复的可能性,并优化他们的治疗方法。
本文BCI方法的优势
适应大脑激活模式和脑损伤严重程度的个体差异;
标准化测试和实时自动化分析;
易于使用,适合临床。

潘家辉教授点评

脑机接口技术在获取大脑区域的信息后进行分析,相关成果可以应用在意识障碍诊疗方面。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通过脑机接口技术获取并分析患者的脑电信号,掌握患者的意识状态,实现意识障碍诊断与评定、预后判断,甚至与意识障碍患者实现交流。有助于医生判别患者是否有唤醒康复的可能,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措施。
慢性意识障碍尚缺乏综合系统规范的治疗方式,加速与提高意识障碍患者的功能恢复成为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之一。
需要多个医工团队之间不间断合作,交叉学科深度交流、以及多中心联合研究来完成,去为广大患者和全体社会燃起“唤醒的希望”。

何江弘教授点评

DOC患者的意识波动且隐秘,感觉表达功能受阻,使得临床误诊较高。
脑机接口技术在运动功能重建、语义输出、意识检测等方面有着突出的应用前景。
BCI能采集分析DOC患者的脑电信号,而不需要产生动作就能检测患者的残留意识,有助于解决临床治疗中的困境。
基于EEG、fMRI、fNIRS等非入侵技术的BCI在神经解码,运动功能输出等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在辅助患者意识水平评估,构建可靠的沟通渠道方面有着巨大潜力。
但目前一些问题,如脑电信号的信噪比低,解码复杂,患者训练困难等还有待解决。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BCI的安全性,适用性和可靠性将会进一步提高,并在DOC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杨艺 编辑整理)
(yangyi_md@bjtth.org)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更多“功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