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于【神内资讯】微信公众号
带状疱疹是由疱疹病毒组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病毒经直接接触或上呼吸道侵入机体,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或隐性感染,此后病毒潜伏在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或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通常在初发水痘感染10年后,当机体在某些诱因(如受寒、发热、疲劳、创伤、x线照射、患肿瘤等免疫力下降)作用下,潜伏病毒被活化,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的皮肤细胞内增殖,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
依据发病时间的长短,带状疱疹神经痛可分为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acute herpes zoster neuralgia, AHN);亚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subacute herpes zoster neuralgia, SHN);以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PHN被认为是HZ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约9%~34%的HZ病人会发生。顽固的PHN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神经痛:带状疱疹神经痛发病较急,疼痛呈电击样、火烧样阵发性疼痛,夜重昼轻,疼痛可发生于皮疹出现之前或之后,或疼痛与皮疹同时发生,或只有疼痛而不出现皮疹,部分患者皮疹消退后仍遗留有神经痛,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儿童患者疼痛较轻或无疼痛,老年体弱者疼痛较重,少部分患者皮肤可有瘙痒,或先痒后痛,或痒痛交加。
簇集性水疤:此为特征性皮损。簇集性水疱一般只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超过正中线,先在受累神经区域出现不规则红斑,继而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较多簇集成群的粟粒至豌豆大丘疹和水疱,排列成带状,疱液澄清,疱壁紧张发亮,发病后2-5 d内不断有新皮疹出现,数Et后疱液混浊化脓,部分破裂形成糜烂面,最后干燥结痂,痂脱而愈,不留瘢痕。个别患者仅出现红斑、丘疹,不发生典型水疱,称为不全性或顿挫型带状疱疹;亦有形成大疱者,称为大疱性带状疱疹;疱内物为血性者,称为出血性带状疱疹;皮损坏死预后留有瘢痕者,称为坏疽性带状疱疹。
发热:带状疱疹神经痛可先有轻度发热、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也可无前驱症状。
发病部位:有学者对带状疱疹发病部位进行统计,肋间神经(53%)、颈部神经(20%)、头部三叉神经多见于第1支(15%),也可见于腰、腹、四肢、耳部等黏膜带状疱疹,可侵犯眼、El腔、阴道和膀胱黏膜。
后遗神经痛期:皮肤疱疹消失,局部遗留瘢痕,但疼痛未减轻,部分患者有加重趋向。疼痛遗留的时间长短不一,最长者>10年。
急性期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中医针灸治疗、糖皮质激素、微创治疗以及联合治疗。其治疗目标为缓解急性疼痛,防止皮损区域扩大,预防PHN的发生。PHN的治疗常采用药物治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方法,主要以镇痛、促进神经损伤修复和功能调节为主,尚无有效的对因治疗方法。当药物治疗不能有效缓解疼痛时,可采用神经介入技术(神经阻滞、神经毁损、鞘内药物输注)和神经调控技术,例如脉冲射频(pulse radiofrequency, PRF)、电刺激等以获得更好的镇痛效果,但疗效差别较大。对于顽固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目前临床上仍存在治疗难点。
[1] 带状疱疹神经痛[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3,20(7):18-21.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3.07.011.
[2] 吴雨菲,邹天浩,杨东. 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应用进展[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2,28(2):134-138. DOI:10.3969/j.issn.1006-9852.2022.02.010.
[3] 谭雪莲,毛希宏.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危险因素及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J]. 养生保健指南,2021(51):196-198.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神内资讯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