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8日发布 | 1859阅读

中后颅窝脑神经的解剖观点整理

何川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达人收藏

本文试图以神经外科医生手术入路相关的视角,去整理中后颅窝脑神经的发出、走行、长度、特点、临表。知识所限,整理极不完全。



名称:动眼神经


英文名:Oculomotor nerve


脑干发出处:大脑脚间窝,大脑脚内侧浅沟(动眼神经沟)。


组成:5-15根丝


走行:经脚间池向前下外方行走,后交通动脉下外侧,颞叶海马旁回沟下方通过基底池,越小脑幕附着处至后床突,后床突外侧穿硬脑膜进入海绵窦顶,进CS外侧壁上部,分上下支经总腱环内经眶上裂入眶。(上支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细小;下支支配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粗大。分支至睫状神经节,再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脑池长度:18(11-28)mm


特点:多数在SCA和PCA之间,少数位于两者腹侧。小脑幕裂孔疝或动脉移位挤压损伤。


出颅处:眶上裂


损伤表现:


躯体运动:

(提上睑肌、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下斜肌瘫痪)上睑下垂、眼外斜视伴垂直复视,眼球不能内、上、下方运动。


(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瘫痪)瞳孔对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瞳孔散大。


内脏运动:

(脑池段位于N背内侧)刺激瞳孔缩小,受压阻断瞳孔散大。

供血:PCA、SCA分支和脑膜垂体干分支。




名称:滑车神经


英文名:Trochlear nerve


脑干发出处:下丘下方、中脑和菱脑交界处交叉至对侧出。


组成:2束,合成1细干


走行:四叠体池及环池内,绕小脑上脚及大脑脚外侧,经SCA和PCA间入基底池,紧贴小脑幕裂孔边缘下方,至后床突稍后穿硬脑膜进海绵窦外侧壁后端,近CS前端,跨过动眼神经,经总腱环上方经眶上裂入眶。


脑池长度:颅内行程最长,环池32(20-42)mm


特点:唯一脑干背面发出,最细。贴小脑幕缘处手术易损伤。可以弓状隆起最高点与内耳门前缘连线并向小脑幕延长为标志,极个别位于此线后外,绝大部分在前部,平均7.5mm。


出颅处:眶上裂


损伤表现:(上斜肌瘫痪)不能向外下注视,下楼复视。




名称:三叉神经


英文名:Trigeminal nerve


脑干发出处: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


组成:感觉根和运动根


走行

(感觉根)岩尖附近三叉神经节,向后越颞骨岩部上缘入颅后窝。行向后、内、下,于脑桥和脑桥臂交界处入脑干。


(运动根)伴行感觉根集中部上内侧(上组),感觉根入脑处前下方(下组),出脑合成总干,伴行于丛状部上半和三叉神经节深面。


长度:运动根出脑至岩骨嵴14mm,岩骨嵴至卵圆孔20mm。


特点:最粗大。三叉神经痛和SCA关系密切。


出入颅处1眶上裂-眶内、2圆孔-翼腭窝、3卵圆孔-颞下窝


作用:感觉(1、2、3)分布面部的皮肤、眼及眶内、口腔、鼻腔、鼻旁窦的黏膜、牙和脑膜。运动(3)支配咀嚼肌。


损伤表现:

分支:

眼神经:1额神经(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2泪腺神经3鼻睫神经


上颌神经:1眶下神经2上牙槽神经3翼腭神经

下颌神经:1耳颞神经2颊神经3舌神经(前2/3)4下牙槽神经5咀嚼肌神经




名称:展神经


英文名:Abducent nerve


脑干发出处:延髓脑桥沟,靠内,距中线3.5-5mm


组成:单根(83%-94%)、双根


走行:PICA背侧向前外侧上行,于鞍背外侧穿硬脑膜,跨颞骨岩部上缘急转向前,穿岩蝶韧带(petrosphenoidal ligament)、岩尖和鞍背之间的Dorello‘s管进入海绵窦,CS内位于ICA外侧,出CS,经总腱环内经眶上裂内侧入眶。


长度:脑池16(11-22)mm。


特点:

岩尖骨折、炎症,出现岩尖综合征(VI眼内斜视、V面部感觉障碍)


行程较长,颅底固定,骨折或颅内压增高,牵拉损伤。


出颅处:眶上裂


损伤表现:(外直肌瘫痪)眼内斜视




名称:前庭蜗神经


英文名:vestibulocochlear nerve


脑干发出处:延髓脑桥沟,最外。


组成:前庭神经(位置)+耳蜗神经(听觉)


走行:伴行迷路动脉入内耳道,在内耳道外侧端,分开。内耳道由骨嵴分4半,前上:面n;后上:上前庭n;前下:耳蜗n;后下:下前庭n


长度:脑干至内耳门14mm


特点:多数耳蜗神经在听神经瘤前下方。少数听神经瘤源于耳蜗神经,将面神经推向上方。



名称:舌咽神经


英文名:glossopharyngeal nerve


脑干发出处:自延髓后外侧沟上部出脑干,居X上。


组成:3-4条根丝。含运动纤维,但感觉纤维为主。


走行:向前达颈静脉孔,舌咽神经初位于小脑绒球的下方,枕骨颈静脉结节上的小凹沟内,后急转向下,经颈静脉孔前内侧部出颅,在此居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的前方,并与之有硬膜鞘隔开。在颈静脉孔内,舌咽神经位于蜗水管导出的凹沟内,借岩下窦与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分开。


Jacobson‘s N 舌咽神经鼓室支-岩小N-腮腺


长度:颅内17.1(15-21)mm。


特点:感觉纤维分布至鼓室、咽鼓管、舌后1/3及外耳道和耳后部皮肤。


出颅处:颈静脉孔


表现:舌咽神经痛由吞咽或伸舌引起,最初发生于扁桃体区和舌根,放射至耳。阵发类似三叉神经痛,另外可有腮腺分泌减少。一侧损伤,同侧舌后1/3味觉消失,舌根咽峡区痛温觉消失,同侧咽肌无力。


名称:迷走神经


英文名:vagus nerve


脑干发出处:自延髓后外侧沟下部出脑。


组成:8-10条根丝,混合性神经。


走行:聚集成迷走神经干,向外侧并稍向前行进入颈静脉孔中间部。在颈静脉孔内,迷走神经干上呈现一个膨大,称上神经节(颈静脉节),为躯体感觉神经节,发出耳支(Arnold’s N)和脑膜支。出颈静脉孔后又有一个膨大称下神经节(结状神经节)。


脑池长度:15.5(10.5-21)mm


出颅处:颈静脉孔


损伤表现:

脑池内迷走神经的接触可引起短暂的血压升高,随之血压下降。


单纯一侧迷走神经损伤,则出现同侧软腭、咽喉肌瘫痪,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咳嗽反射消失。


迷走神经主干损伤所致内脏活动障碍主要表现为脉速、心悸、恶心、呕吐、呼吸深慢和窒息等。


名称:副神经


英文名:acecssory nerve


发出处:自延髓后外侧沟下部出脑,居X下。脊髓侧面。


组成:颅根+脊髓根组成。


走行:颅根(内支)含有特殊内脏运动纤维,以6~7条根丝起自疑核,于迷走神经根下方出延髓下部背外侧面,向外至颈静脉孔时与脊髓根合并一段短距离;脊髓根(外支)的纤维在脊神经后根与齿状韧带之间出脊髓侧面,于齿状韧带后方合成一干上行,于椎动脉后方入枕骨大孔,斜向外上与颅根汇合为一干,构成副神经,与迷走神经一起由颈静脉孔出颅,但与后者有蛛网膜襞隔开。


脑池长度:颅根16-23mm。


特点:在颈静脉孔下方于上神经节上方汇入迷走神经,支配咽喉随意肌。


出颅处:颈静脉孔


损伤表现:一侧副神经损伤后,同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瘫痪,表现为头转向对侧无力;斜方肌瘫痪致肩部下垂、抬肩无力。



名称:舌下神经


英文名:hypoglossal nerve


脑干发出处:延髓锥体与橄榄之间的前外侧沟。


组成:10-15条根丝,并集合成两束。


走行:在椎动脉后方向外侧行,经舌下神经管出颅,出管后融合成一条神经干。在颅外,舌下神经先位于颈内静脉、颈内动脉、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和副神经的内侧,向下外侧行于颈内动脉、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的后方,至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之间,此后旋绕迷走神经下神经节,于迷走神经前方垂直下降于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之间达二腹肌后腹下缘浅出。


脑池长度:11(5.5-24)mm


出颅处:舌下神经管


作用:支配全部舌内肌和舌外肌。


损伤表现:一侧舌下神经损伤后,伤侧舌肌瘫痪和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缩舌时舌尖偏向健侧。咬合动作变慢,吞咽运动困难。


参考书目及文章:

罗顿颅脑颈部解剖彩色图谱

颅脑外科临床解剖学

Rhoton颅脑解剖与手术入路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作者


未命名码.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脑血管”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