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导读
自2014年LVIS™登陆中国以来,在8年间已经惠及中国患者100000+,也充分得到了广大医生术者的认可。
在多项临床试验中,LVIS™均表现出了在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
神介资讯平台联合MicroVention™公司共同打造“见微知著”病例专栏,旨在分享使用LVIS™经验、技巧。本期为大家分享东莞人民医院李少鹏主任团队带来的应用LVIS™以及悟空圈VFC️™在四例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欢迎广大同道阅读、交流、探讨!
术者简介
李少鹏
东莞市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学科主任兼任脑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东莞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等多家省级学会常务委员
东莞名医、东莞市公立医院医学学科带头人及东莞市医学领军人才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JOHNS HOPKINS MEDICINE SUBURBAN医院及INOVA FARFAX医院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神经肿瘤性疾病、脑血管疾病、脑及脊髓损伤、功能性神经疾病以及神经外科疑难重症疾病的诊治工作,近五年主持东莞市科技局重点项目一项,发表SCI论文4篇,2020年获得创新东莞科技进步奖一项
病例(一)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40岁。
主诉:体检发现右颈内动脉瘤8天。
入院情况:8天前体检完善颅脑MRA提示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颅脑MR平扫未见异常,无头晕、头痛,无肢体乏力、麻木,无胸闷、心悸,为进一步评估颅内血管,有指征行全脑血管造影术。
体查:神清,言语清晰,双侧瞳孔等圆等大,d=3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曼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无感觉障碍,共济运动正常,病理征未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心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否认过敏史、手术史。
入院诊断:右侧颈动脉瘤可能。
术前诊断
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术前影像
动脉瘤测量
使用器械
Headway™微导管 17/21
Traxcess™微导丝 14
LVIS™ 3.5x20/3.5x20
VFC™弹簧圈3-6-10
VFC™弹簧圈2-4-4
VFC™弹簧圈1-3-3
手术过程
患者平卧DSA检查台上,常规消毒铺巾。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股动脉,置入6F导管鞘,全身肝素化。
取另一Headway-17微导管适当塑形后,通过微导丝将微导管头端置入右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内。
通过Headway-17微导管将3-6/10(VFC™)弹簧圈置入动脉瘤,暂不解脱,经支架微导管将3.5*20 LVIS™颅内支架半释放,以封闭瘤颈,解脱第一个弹簧圈,然后将不同型号电解弹簧圈成功置入动脉瘤,致密栓塞,完全释放支架系统。
考虑该动脉瘤为血泡样动脉瘤可能性,沿原支架导管输送另一3.5*15 LVIS™支架,并释放于瘤颈处操作顺利。栓塞成功后,再次行血管造影,结果提示:右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无显影,可见支架处有白色血栓影,予以替罗非班稀释液5毫升指引导管内推注,并5ml/h静脉泵注,复查造影可见右侧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流通畅。
手术顺利,拔除微导管、指引导管及微导管,未中和肝素,拔除动脉鞘。术程顺利,术后给予纱布及绷带加压包扎,安返病房。
术后体会
病例一为床突上向上方向动脉瘤呈蘑菇状,高度怀疑是血泡样动脉瘤,治疗方案:双支架推密网配合弹簧圈铆钉技术栓塞动脉瘤。
手术中第一个支架锚定后,在动脉瘤颈处呈半释放状态,脉瘤大小为3.4*2.8毫米,我们选择的第一个弹簧圈是3-6-10 VFC™,虽然弹簧圈偏大但是相对柔软,对动脉瘤壁的侵扰比较小,期望对瘤颈部有一个充分的覆盖。之后再连续放入三枚弹簧圈后利用推密网技术用支架将颈部弹簧圈压呈铆钉状态,最后在第一枚支架内部原位释放另一个LVIS™支架,同样推密网加固瘤颈,利用弹簧圈及多层支架增加瘤颈部的金属覆盖率,降低动脉瘤复发的几率。
病例(二)
患者情况
患者:女,67岁。
病史特点:患者于16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为顶枕部持续性胀痛,伴呕吐胃内容物数次,非咖啡样,伴精神、胃纳差,解多次不成形大便。无肢体抽搐,无胸闷、气促、呼吸困难。被送至急诊就诊,急诊颅脑CT并予对症处理;颅脑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查体:神志嗜睡,GCS评分:E3V4M6=13分,双侧瞳孔直径约为3mm,对光反射迟钝。伸舌居中颈部稍抵抗,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双侧克氏征阳性。
辅助检查:颅脑CT提示:1.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室内少量积血。考虑左侧丘脑、双侧放射冠区缺血灶、腔梗灶,较前变化不大,请结合MRI检查。2.脑萎缩。3.脑动脉硬化。4.右侧筛窦炎症,较前减少。双下鼻甲肥大。
初步诊断:1.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右侧后交通动脉瘤;3.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4.脑梗死后遗症。
术中诊断
右侧椎动脉V4段夹层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术前影像
使用器械
Headway™微导管 17/21
Traxcess™微导丝 14
LVIS™ 4.5x30
VFC™弹簧圈3-6-6
VFC™弹簧圈2-4-4
手术过程
患者平卧DSA检查台上,常规消毒铺巾。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股动脉,置入6F导管鞘,全身肝素化。
应用5F单弯造影管依次行双侧颈内动脉+双侧椎基底动脉造影,并行右侧椎基底动脉3D DSA检查。发现:经右侧椎基底动脉造影时,可见V4段动脉异常隆起,上下段可见增宽,考虑为夹层动脉瘤。余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异常。主要静脉窦正常存在。静脉回流无延迟撤出造影导管,换6F指引导管,头端至右侧椎动脉平C2水平,将Headway-21支架导管塑形后通过微导丝将微导管头端置入至基底动脉开口处,取另一Headway-17微导管适当塑形后通过微导丝将微导管头端置入右侧推动脉V4段动脉瘤内。
通过Headway-17微导管将3D弹簧圈置入动脉瘤,暂不解脱,经支架微导管将颅内支架半释放,以封闭瘤颈,解脱第一个弹簧圈,然后将不同型号电解弹簧圈成功置入动脉瘤,致密栓塞,完全释放支架系统,操作顺利。
栓塞成功后,再次行血管造影,结果提示:右侧椎动脉V4段动脉瘤无显影,夹层动脉瘤较前缩小及显影有所平顺,予以替罗非班稀释液5毫升指引导管内推注,并静脉泵注,复查造影可见右侧椎动脉及其分支血流通畅。
手术顺利,拔除指引导管及微导管,拔除动脉鞘。术程顺利,术后给予纱布及绷带加压包扎,安返病房。
病例(三)
患者情况
患者:男,41岁。
主诉: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4天。
现病史:患者于4天前因体检在门诊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无头晕、头痛,无发热、畏寒,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无胸闷、心悸,无气促、抽搐,无腹痛、腹胀等。当时无进一步处理,进一步治疗以“颅内动脉瘤”收入院。自发病以来,精神状态良好,食欲良好,睡眠良好,大便正常,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平素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术前诊断
左侧颈内动脉C6段脑动脉瘤。
术前影像
术中诊断
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使用器械
Headway™微导管17/21
Traxcess™微导丝 14
LVIS™ 3.5x20
VFC™弹簧圈3-6-15
VFC™弹簧圈2-4-8
VFC™弹簧圈2-4-6
手术过程
麻醉成功后患者平卧DSA检查台上,常规消毒铺巾。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股动脉,置入6F导管鞘,全身肝素化。
先用5F造影导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术中明确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个动脉瘤,其中向上动脉瘤直径约4毫米,瘤颈约3毫米,瘤顶不规则;同时动脉瘤对侧一约1毫米直径小动脉瘤。决定行指向上方的动脉瘤栓塞,并用支架辅助,减少向下动脉瘤血流。
根据造影结果,上6F指引导管,头端至左颈内动脉颅底水平。取工作位,动脉瘤显影清晰。做路图,在路图下经指引导管上双微导管。在微导丝引导下将Headway-21微导管跨瘤颈放置,头端置入左大脑中动脉M1段,将Headway-17微导管头端置入动脉瘤腔。通过支架微导管释放支架覆盖动脉瘤颈部,然后通过弹簧圈微导管释放弹簧圈,将动脉瘤栓塞。
造影见栓塞的动脉瘤不显影,左侧颈内动脉通畅。术毕。
病例(四)
患者情况
患者:女,56岁。
本人主诉:反复头痛2年。
现病史:患者于2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头痛,以胀痛为主,部位为双侧额顶部,伴头晕无呕吐,无四肢抽搐,无听力下降,无嗅觉异常。进一步治疗来院就诊,[颅脑:平扫+MRA]:1.轻度脑萎缩。2.右侧大脑前动脉由左侧颈内动脉供血,其A2段近端可疑小囊状突起。脑动脉CTA: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可能。
既往史:平素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自诉高血压两年,口服美托洛尔。
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初测双眼视力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双侧鼻唇沟对称存在,双侧咽弓动度正常,悬雍垂居中,咽反射存在,颈软,四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
术前诊断
1.颅内动脉瘤
2.高血压病
术前影像
术中诊断
1.前交通动脉瘤
2.高血压病
使用器械
Headway™微导管17/17
Synchro14
上海励楷 输送导管 8F
SOFIA 6F 125
LVIS™ JR 2.5x17
CSSR-V 2.5x4
CSSR-V 2x2
HyperSoft Helical 1.5x3
手术过程
患者平卧DSA检查台上,常规消毒铺巾。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股动脉,置入6F导管鞘全身肝素化。
应用5F单弯造影管依次行双侧颈内动脉造影,并行左颈内动脉3D DSA检查。发现: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缺失,右侧大脑前动脉由左侧颈内动脉-前交通动脉供血,同时前交通动脉异常隆起,考虑为动脉瘤,大小约4.7*4.0mm。余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异常。主要静脉窦正常存在。静脉回流无延迟。
撤出造影导管,换6F指引导管,头端至左侧颈内动脉颅底水平,将Headway-17支架导管塑形后通过微导丝将微导管头端置入至左侧大脑前动脉A3段,取另一Headway-17微导管适当塑形后通过微导丝将微导管头端置入左侧前交通动脉瘤内。
通过Headway-17微导管将4*10弹簧圈置入动脉瘤,暂不解脱,经支架微导管将LVIS™ 颅内动脉瘤辅助支架 JR 2.5x17半释放,以封闭瘤颈,解脱第一个弹簧圈,然后将不同型号电解弹簧圈成功置入动脉瘤,致密栓塞,完全释放支架系统,操作顺利。栓塞成功后,再次行血管造影,结果提示:前动脉瘤无显影,左侧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流通畅。
手术顺利,拔除指引导管及微导管,未中和肝素,留置动脉鞘。术程顺利,术后给予纱布及绷带加压包扎,安返病房。
术后体会
第四个病例是前交通动脉瘤,病例的特点是病人A1与A2夹角呈锐角,需要用小支架系统通过,所以我们选择了LVIS™ Jr,这款支架比较适合在颅内小血管内的推送,致栓率也比较低,另外同时具有编制支架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推送可以在角度比较锐的血管里得到更好的瘤颈覆盖,使弹簧圈的致密栓塞成为可能。
总之,LVIS™支架是一款具有众多特点的编织型支架,适用范围广泛,使用技巧较多,术者如果能够熟悉该支架的特性并掌握相应的操作技巧,可以为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病例并取得较好的预后提供了可能。VFC™弹簧圈具有着较好的柔顺性,同时对动脉瘤的直径适应范围较宽。对于动脉瘤介入栓塞的初学者或颅内动脉瘤高危病例提供了较好的弹簧圈选择。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