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的Tapan Mehta等首次对接受SAC/FD治疗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观察研究,比较T45(半剂量替格瑞洛)和C75(氯吡格雷75mg)为基础的DAPT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结果发表于2022年9月的Stroke: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Neurology杂志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Mehta T, et al. Stroke: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Neurology. 2022;0:000479. doi: 10.1161/SVIN.122.000479】
血流导向装置(FD)和支架辅助弹簧圈(SAC)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成功的关键是通过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减少缺血性并发症(支架内血栓形成、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基于心血管患者中的应用经验,阿司匹林和标准剂量氯吡格雷(300 mg负荷后每日75 mg一次,C75方案)的DAPT方案已广泛应用于神经血管手术。然而,由于2010年FDA关于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的警告,使用新型口服P2Y12抑制剂如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用于涉及FD或SAC的神经血管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得到关注。在这些药物中,普拉格雷与氯吡格雷有一些相似的局限性,例如需要转化为活性代谢物和具有不可逆的血小板抑制作用,导致FDA发出黑框警告,禁止将其用于有缺血性卒中/TIA病史的患者。相比之下,替格瑞洛(标准剂量 180 mg负荷,然后 90 mg BID维持。T90方案)是一种可逆的P2Y12抑制剂,口服吸收迅速,在2 至3小时内达到最大血浆浓度,半衰期约为8小时,并且不需要肝脏激活或肾功能不全的剂量调整。
基于心血管领域的多项RCT研究表明在降低P2Y12反应单位而不导致颅内出血发生率增加的情况下,半剂量替格瑞洛(45 mg BID [T45])联合阿斯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优于标准剂量氯吡格雷(75 mg,每日一次)联合阿司匹林方案。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基于心血管疾病。来自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的Tapan Mehta等首次对接受SAC/FD治疗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观察研究,比较T45(半剂量替格瑞洛)和C75(氯吡格雷75mg)为基础的DAPT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结果发表于2022年9月的Stroke: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Neurology杂志上。
对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研究者机构接受SAC和/或FD治疗的152名连续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排除因动脉瘤破裂、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医源性夹层和/或颈动脉海绵窦瘘而接受治疗的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或未进行术前P2Y12抑制试验的患者。
最终,111名因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接受SAC/FD的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最终分为2组:第1组(基于T45的DAPT)和第2组(基于C75的DAPT)。回顾性评估了患者和目标动脉瘤的特征、手术细节以及临床和血管造影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为期6个月的血管造影随访,以评估治疗后动脉瘤闭塞等级。
所有患者在手术前7天开始服用DAPT。第1组患者:阿司匹林81 mg联合替格瑞洛45mg,每天1次。第2组患者:阿司匹林325mg联合和氯吡格雷75mg,每天一次。对于术前没有DAPT用药的患者,在手术当天给予负荷剂量的阿司匹林(325 mg)加氯吡格雷(300 mg)或阿司匹林(325 mg)和替格瑞洛(180 mg)。根据FDA关于维持阿司匹林剂量> 100 mg会降低替格瑞洛疗效的建议,所有接受基于T45的DAPT的患者每天接受81 mg阿司匹林。主要结局是术中或术后48小时内发生缺血性卒中(IS)。次要结局是治疗48小时后和治疗后1年内的IS(局限于治疗的血管区域)。IS定义为任何新的神经功能缺损,残留症状持续至少24小时,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其他次要结局如下:(1)PRU值,(2)脑出血,(3)总出血并发症,(4)任何原因的住院死亡率,(5)6个月Raymond-Roy评分(I级,动脉瘤完全闭塞;II级,动脉瘤瘤颈残留;III级,动脉瘤瘤体残留),(6)支架内狭窄(无,<50%,>50%)。
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Verify Now PRU检测了解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情况。当C75队列的术前PRU低于理想值(>194为研究者机构实验室阈值)时,给予第二次负荷剂量(300 mg)。如果患者PRU仍处于亚治疗状态,由神经介入医师决定给予第三次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450mg至600mg)或给予180mg的替格瑞洛负荷,并在术后切换到T45队列。所有手术均在全麻和静脉肝素化的情况下进行(股动脉或桡动脉鞘置入后70–100 IU/kg,术中1000 IU/h)。患者按常规方式接受SAC\/FD。术后所有接受FD的患者均需DAPT治疗至少6个月,除非有早期停药的临床指征,如顽固性或复发性系统性出血。然而,对于未行FD的患者,DAPT持续时间为3到6个月,随后改成长期阿司匹林单药治疗。
共有111例患者的135个动脉瘤符合纳入标准,其中111个动脉瘤接受了FD和/或SAC血管内治疗,其中42个(37.8%)采用第1组方案,69个(62.2%)采用第2组方案。除了第二组冠状动脉疾病的患病率较高外,他们的基线特征没有显著差异。(表1)
表1. 基线特征
两组动脉瘤位置无显著性差异。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SAC)最常用的为LVIS支架,经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的多使用Pipeline。两组间FD和非FD支架的类型、数量和定位无显著差异。(表2)
表2. 颅内动脉瘤和支架的特点
与第2组相比,P2Y12反应单位的中位数(四分位数范围)在第1组中显著降低:第1组(69;37-124)VS第2组(135;75.5-175.5;P=0.027)。然而,达到治疗前P2Y12反应单位的患者数量没有显著差异(在研究者机构的实验室<194;85.3% vs 81.2%;P = 0.643)。主要结果具有可比性:第一组7.1% (n=3),第二组1.5% (n=1;P = 0.149)。所有次要结局也具有可比性:迟发性缺血性卒中(9.8% vs 4.4%;P=0.270),颅内出血(4.1% vs 0%;P=0.129),需输血治疗的穿刺部位出血(0% vs 2.9%;P=0.526)和6个月Raymond-Roy评分(P=0.642)。(表3)
表3. 研究结果
以45mg替格瑞洛(T45)为基础的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在神经介入治疗中是可能是可行的,具有类似的缺血和出血风险。这一假设需要在大型前瞻性临床试验中进一步探索。

关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