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者寄语
双侧大脑中动脉瘤,同时治疗双侧动脉瘤,无疑增加了手术风险,且费用较高。左侧大脑中分叉部动脉瘤呈分叶状,有子瘤,破裂风险大,首选治疗,累及大脑中动脉上下干,采用栓塞治疗的技术难点在于如何保护上下干血流通畅,且动脉瘤形态不规则,需分区填塞,使用多微导管填塞增加手术风险,且费用相对较高。
本期嘉介谈邀请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冯九庚教授、曾剑平教授、万进杰教授,展示Jasper®SS弹簧圈在左侧大脑中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应用体会,精彩不容错过。

病史简介
患者基本信息
女性,66岁。
简要病史
现病史:半年前无明显诱因感头晕乏力,休息后好转,无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无视物模糊,后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未见明显好转,今症状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特来我院就诊。
入院查体情况
专科情况:神志清楚,颈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对光反应灵敏,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
头颅CTA检查示:
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管壁少许钙化斑块,管腔稍狭窄,提示动脉硬化。
双侧大脑中动脉M1末端分叉处结节状突起,考虑动脉瘤。
2022年8月8日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提示:双侧大脑中动脉瘤。
治疗经过
术前讨论
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瘤诊断明确,有明确手术指征,左侧大脑中分叉部动脉瘤呈分叶状,有子瘤,破裂风险大,首选治疗。右侧大脑中动脉瘤较小,破裂风险较对侧动脉瘤小,考虑二期治疗。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家属表示不愿意接受开颅夹闭治疗,经过科室讨论评估,此次手术方式选择为全麻下行经导管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
介入材料
6F长鞘
SL-10微导管
synchro-14微导丝
6F中间导管
Atlas支架(3.0mm×21mm)
Prime FC 4*8
Prime 1*3
Jasper®SS弹簧圈 3mm*8cm、3mm*8cm、2mm*6cm
术前造影
DSA:左侧大脑中分叉部动脉瘤,累及大脑中动脉瘤M2的2个分支。
3D重建:瘤颈较宽,可见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瘤体上方有籽瘤,破裂风险高。
手术过程
插管全麻成功后常规双腹股沟、大腿根部及会阴部消毒、铺巾,用1%利多卡因局麻后穿刺右股动脉,置6F鞘。
6F长鞘在125多功能导管导引下至颈内动脉分叉部,用泥鳅导丝携6F中间导管超选至颈内动脉颈段,根据造影结果选择工作角度,瘤颈、瘤体显示清楚。
选择工作角度:
在Roadmap下,中间导管在微导管,微导丝导引下超选至颈内动脉海绵窦段,SL-10微导管在微导丝导引下超选至大脑中动脉下干。
先通过SL-10微导管向动脉瘤腔内填塞第一个弹簧圈,由于瘤颈宽,弹簧圈无法稳定于瘤腔内,通过输送支架的微导管将Neuroform Atlas支架(3.0mm×21mm)送达左侧大脑中动脉下干,使支架覆盖动脉瘤开口,释放支架成功,支架打开满意。
填入3D成蓝圈后依次填入Jasper®SS弹簧圈 3mm*8cm、3mm*8cm、2mm*6cm和Prime 1mm*3cm,在填塞过成中,Jasper®SS弹簧圈可以柔顺地顺着瘤腔内的缝隙往动脉瘤内填塞,整个过程手感非常平顺,微导管没有发生移动。后造影:瘤腔填塞满意,载瘤动脉及其分支通畅。麻醉苏醒,神经功能查体同术前,未见新发神经功能缺失。
术后情况
术后造影。
后续待随访。
◑ Jasper®SS弹簧圈优化了产品性能,提高了弹簧圈柔顺性、顺应性表现良好。圈体非常柔软,特别对动脉瘤的填塞更加安全。Jasper®SS钻空能力强,分布非常均匀,对微导管张力小,并且不易踢管,电解脱快速顺利。提高手术安全性的同时增加了动脉瘤栓塞的致密性,给临床医生带来了很大信心。
冯九庚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动脉瘤,血管畸形,烟雾病)、颅脑创伤、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工作。
擅长显微外科技术,神经内镜、神经导航。擅长锁孔入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烟雾病颅内血管重建术,脑动静脉畸形外科切除术,颅内血肿神经内镜下清除术等微创技术,以及疑难危重脑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
主要社会任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保护与康复委员会青委会常委;江西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委会常委;江西省整合医学会神经外科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曾剑平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动脉瘤,血管畸形,烟雾病)、颅脑创伤、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工作。
主持课题多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
万进杰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硕士研究生 主治医师。
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动脉瘤,血管畸形,烟雾病)、颅脑创伤、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工作。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