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1岁的男性,无意中核磁共振发现如下的影像:
答案:这是相对比较罕见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
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简称PVS。
血管周围间隙是指环绕在脑实质内血管周围的潜在空隙。19世纪50年代由德国病理学家Rudolf Virchow和法国病理学家Charles Philippe Robin报道,故称为Virchow-Robin 间隙,又称为VRS。
因为血管周围间隙内填充有组织液,因此其在CT和MRI上的影像学表现与脑脊液完全一致。CT为低信号;T1低信号、T2高信号、FLAIR低信号、DWI等信号。当成像平行于血管时,血管周围间隙表现为线性,垂直于血管时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小于3mm。
上图就是很典型的血管周围间隙,是不是在临床中十分常见?除了上图这种很常见的相对正常点的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在临床中也时有遇到,下面展示的是一些非常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部分来自我临床遇到的,部分来自文献。
我相信,这些影像会让您过目难忘,单击相应的图片可放大查看。

54岁男性,因急性脑梗死入院,意外发现脑内蜂窝状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

71岁男性。

46岁女性。

6岁男孩,小脑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

46岁男性,累及脑干的扩大血管周围间隙。

5岁男童。
吴川杰说
血管周围间隙,即使是如上文所列举的这些让人过目难忘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患者一般都没有明显不适。既往一般认为血管周围间隙是正常结构。但是很显然,如上图所示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看着不太像是很正常的结构。
临床中,正常结构和临床症状之间常无必然联系。目前,部分学者认为血管周围间隙与多种病理状态有关,但是这些众多的研究基本都是提示了“相关”。在发现70年后的今天,“血管周围间隙”仍然没有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虽然“血管周围间隙”的实际临床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是从影像学上诊断“血管周围间隙”并不困难。STARIVE(国际脑血管影像学报告规范,PMID: 23867200)中,将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表现分为5种:

Recent 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 (近期皮质下梗死)
Lacune of presumed vascular origin(推测血管源性腔隙)
WMH (MRI) or hypodensity (CT) of presumed vascular origin(推测血管源性MRI白质高信号或CT低密度)
Perivascular space(血管周围间隙)
Microbleed(微出血)
Atrophy(脑萎缩)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血管周围间隙也可以归为脑小血管病的一种影像学表现。
STARIVE中,对血管周围间隙的定义是:当血管穿过灰质或白质时,沿着血管分布的充满液体的空间。在所有序列上,信号类似于脑脊液。因为它们沿穿通血管分布,所以当平行于血管成像时,它们呈线性,当垂直于血管成像时,它们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通常小于3mm。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作者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更多“脑血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