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9日发布 | 1287阅读

师说新语丨冯文峰教授专访:“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WEB™治疗之实践出真知(上)

冯文峰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达人收藏


廿载流光快掷梭,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神经介入事业蓬勃发展、日趋鼎盛,在治疗颅内动脉瘤领域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诊疗水平。然而仍有部分动脉瘤例如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治疗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克服目前常见治疗方法存在的难题,瘤内扰流装置WEB™的出现为神经介入医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选择。为了更好地普及瘤内扰流这项全新的技术,传递WEB™使用的心得体会,由MicroVention公司联合脑医汇-神介资讯平台推出的“师说新语”瘤内扰流技术专栏正式启动!


WEB™是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瘤内扰流装置,WEB™操作需要一定的学习曲线,即使介入治疗临床经验很丰富的术者,初次使用WEB™也会不适应或不得要领。不同于传统的弹簧圈辅助支架,血管内血流导向装置的操作,WEB™是通过释放于瘤内,瘤内扰流,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全新术式。需要术者重新系统地理解和掌握WEB™,使用WEB™时定不能简单的“以往鉴来”。


师说新语-本期导师简介








冯文峰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 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亚专科主任

  •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出血性卒中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

  •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脑卒中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

  •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脑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

  • 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分会委员

  •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师说WEB™

——专访冯文峰教授









点击观看冯文峰教授专访




浅谈对于WEB™治疗的理解,全新的术式








我们知道在过去的30多年中,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在血管的介入治疗方面已经有了重大的进展。从单纯的弹簧圈栓塞,到球囊辅助弹簧圈、支架辅助弹簧圈,再到现在血管内的血流导向作用的治疗,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我们仍面临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我们常规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有很多时候操作极其复杂,而且治疗效果也不好。用血管内的血流导向装置面临一侧分支闭塞或狭窄的问题。


现在有了WEB™装置以后,确实在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上是一个比较好的治疗工具,治疗方法。我们也通过一些临床治疗的病例,也确实感觉到WEB™对于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确实会带来一些新的治疗理念上,方法的改变,对于以后,这种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治疗带来一个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1

请您浅淡这台手术的治疗难点,如用手术夹闭或是支架辅助弹簧圈的手术策略是?

这个患者通过体检,发现了大脑中分叉部宽颈动脉瘤, 最小高度7.27mm, 瘤体平均宽度为7.6mm,M1段有一个中度狭窄。如果我们选择外科手术,最主要的是要确认夹闭的完整。对于这样非常宽颈的动脉瘤,分叉部的上干和下干都是从动脉瘤发出来的,夹闭完全较为困难,也有可能对分支的上下干造成影响,甚至会出现狭窄。所以这个手术相对来说要精准的话,可能需要进行复合手术。


选择介入手术,常规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这个动脉瘤,也存在较大的难度。因为动脉瘤的上下干与M1段是有成锐角的,导管的到位超选会比较困难,支架在分支上打开有可能缺血。其次,即使放双支架或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也不能保证瘤颈部分充分栓塞,无法保证有较好的远期疗效。所以对于介入治疗,会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操作比较繁琐,风险就高;2)治疗效果无法保证,后续的治疗会有很大麻烦;3)M1段狭窄。如果说放Y型支架,最好放穿网眼的Y型支架,而不能平行放Y型支架,因为大部分狭窄放两个平行Y型支架,血管里面的金属覆盖率就很高了。做穿网眼的Y型支架的话,两个导管到分叉部,其次穿网眼到另外一干时,还是有些难度的。所以有狭窄、双侧放支架,可能对于血管大脑中的血栓形成会有影响。所以从这三点来说,做传统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可能面临很多困难的,当然操作时间会非常长。






2

WEB™选型

这个动脉瘤,平均的宽度是7.6mm,最小高度为7.27(mm),瘤颈的宽度是5.27(mm)。根据选型表平均宽度是7.6mm,根据推荐宽度要多1~2毫米,更好的贴合瘤壁,避免血流往WEB™里面灌注,减少复发的可能性。所以我们选择9mm的WEB™,应该是比较合适的。WEB™的高度选择,根据最小高度为7.27mm,所以我们刚开始就选了高度为6的,WEB™ SL 9*6。


后面我们通过动脉瘤的形态,反复衡量以后,觉得可能型号选大了,所以我们换了WEB™ SL 9*5,我们再推进去就变得非常顺畅,而且释放也很简单,WEB™能充分地覆盖瘤颈,贴合瘤壁,没有疝出,所以WEB™ SL9*5的是比较合适的。




3

释放9mm的WEB™,使用VIA27还是VIA33?

这是我们做的第一个病例,所以我们尝试着用VIA 27去输送9mm的WEB™,但是在输送过程中觉得阻力很大。所以如果说一般用到9mm的WEB™,可能用VIA 33是比较合适的。当然有一个问题,就是有时候我们看到有些动脉瘤跟载瘤动脉不一定是很直的,如果动脉瘤是跟载瘤动脉是一个平面的,相对好;但是如果载瘤动脉和动脉瘤有成角,用VIA 33的时候,更重要的问题要考虑好塑形,用VIA 33塑形,进入到动脉瘤能够稳定在想要的位置上。但是因为 WEB™(金属覆盖率高)推到VIA导管头端,WEB™可能会把塑形的VIA导管给拉直,所以选择导管非常重要。VIA导管操作和塑形也很重要,用 VIA 27去推9mm的WEB™,阻力很大,对于操作的体验就非常差了。我们按照公司推荐的VIA 33进行输送,规范化地操作会更好一些。




4

通路的建议

这是个比较大的动脉瘤,选择9mm的WEB™,导管就要用比较大的导管。用VIA 33可能更合适一些,但VIA 33比较硬,操作的时候对稳定性要求比较高,对支撑要求高。中间导管要高到位,使得它稳定。长鞘或者说guiding,也应该高到位,一般来说这样的长鞘远端近海绵窦段。中间导管的话,到大脑中,至少到起始部稳定会更好一些。6F Sofia中间导管到M1段肯定是很容易的,我们用6F Navien就很难到达到。所以我觉得用Sofia中间导管对于VIA的支撑会更好一些。




5

手术注意事项-注意点1

我们通过WEB™治疗动脉瘤过程中,也是通过了反复的调整,第一个用的WEB™ SL 9*6的调整了好几次,如果调整好几次都不合适的话,可能就是选择的型号不合适,可能就要换一个,这是第一点。第二点的话,往往你要选择比较合适的,可能调整时间不宜过长,WEB™治疗有要求,破裂动脉瘤在10分钟以内,未破裂在15~20分钟以内。我觉得反复操作一般不会超过这么多时间,放的感觉不好,马上收回来再放。放过去从种子萌芽开花到完全释放,要是比较顺利的话,可能都不到一分钟以内,十几秒二十秒慢慢就打开了。如果反复调整后效果还是不理想,建议可能需要完全回收重新更换。




6

手术注意事项-注意点2

在释放WEB™的时候,因为刚开始对这个产品确实不是太熟,尤其是个大动脉瘤,9mm的WEB™通过VIA 27刚开始的时候用一只手推,阻力会比较大,所以需要双手操作。但是改了较小的型号(WEB™ SL9*6换成WEB™ SL 9*5),我们觉得双手操作可能是最合适的。一只手把在VIA微导管和中间导管上,一只手把在WEB™的推送导丝和VIA微导管上,这样操作的话,就会容易感受到导管和WEB™的张力在哪个地方。这个时候用的多了以后可能会越来越感觉所以还是以双手操作为主。



这个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张力的平衡。首先WEB™进入瘤内最硬的时候是在种子状态和轻微萌芽,前面是最硬的,最硬的时候要卸张力,双手,一只手推一只手卸,把管子的张力卸下来。推出过程时,在WEB™开花状态时还会有张力,但是一旦完全释放后,系统后面力量会卸掉,它会有一个清晰的往前走的力。这个时候两只手把系统导管的张力卸掉一些,卸掉一些以后在推的时候往前冲的力量就会小。




7

解脱时的注意事项

中间导管的位置对WEB™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如果把中间导管很接近VIA导管头端的时候,继续推,中间导管会往往后滑,滑到一定程度的以后,血管有一些狭窄或者是拐弯的地方,再往后的时候,中间导管力量就会越来越大。这个时候我们在释放WEB™的时候,我们不光要看着WEB™的头端,看到WEB™怎么打开,你可能重点在这里也要关注到中间导管在往后移的位置,它的张力会越来越大,要把后面的张力卸掉一些。这样的话在释放的过程中就不会跳跃前行的动作,打开的感觉会更好一些。


关于WEB™









WEB™操作视频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