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神经外科和介入神经放射学系的Nimer Adeeb研究了经过PED和FRED治疗的后循环动脉瘤的并发症发生率和随时间变化的结局,由于两种装置在治疗结局上没有显著差异,其进一步评估了可能出现这些变化的机制和原因。结果在2022年10月在线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Adeeb N, et al.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22;10.3174/ajnr.A7679. doi:10.3174/ajnr.A7679】
血流导向(FD)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公认的一种治疗方法,FDA最先认证的Pipeline栓塞装置(PED;Covidien)被用于治疗颈内动脉(ICA)从岩段到垂体上段的大型和巨大宽颈颅内动脉瘤。2019年2月,这一适应症扩大到包括ICA宽颈动脉瘤到颈动脉末端各种大小的动脉瘤。2019年12月,血流重定向腔内装置(FRED;MicroVention)也获FDA批准,其适应症与PED相似。
尽管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但FD装置在后循环动脉瘤的应用仍颇具争议。后循环动脉瘤破裂风险高,常规治疗技术效果欠佳,超适应症使用FD装置的尝试正逐渐增加,一些研究试图评估其风险和收益。在PED和FRED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的倾向性匹配比较中,Griessenauer等发现这两种装置在动脉瘤闭塞或神经并发症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
最近的一项关于PED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并发症发生率变化趋势的多中心研究提示,并发症率呈显著下降趋势,这归因于PED临床实践和经验的不断改进,包括在手术前增加检测血小板功能等。因此,来自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神经外科和介入神经放射学系的Nimer Adeeb研究了经过PED和FRED治疗的后循环动脉瘤的并发症发生率和随时间变化的结局,由于两种装置在治疗结局上没有显著差异,其进一步评估了可能出现这些变化的机制和原因。结果在2022年10月在线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上。
纳入2011年1月至2020年1月的十年间,多个国际学术机构的标准化数据集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确定接受FD治疗的破裂和未破裂后循环动脉瘤患者基本信息、动脉瘤特征、抗血小板方案、手术细节、并发症、血管造影和神经功能结局。血管造影结果采用DSA、MRA或CTA进行评估。动脉瘤闭塞分为完全闭塞(100%)、近完全闭塞(90%-100%)和部分闭塞(<90%)。最后一次随访时使用mRS评估功能预后,mRS 0-2被认为是良好结局。这段时间被分为4个区间。
在研究期间共进行了378例手术。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疗椎动脉动脉瘤增多而椎基底动脉瘤减少的趋势增加(P=0.05)。此外,介入医师越来越少地在每个动脉瘤中使用叠加FD装置 (P= 0.07)。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有下降的趋势,从2011-13年的15.8%下降到2018-19年的8.9% (P=0.34)。
表1. 治疗结局随时间的变化
图1. 研究期间血栓栓塞和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表2. 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测因素
这一多中心经验揭示了现实世界治疗基底动脉瘤数量的减少、动脉瘤体积变小和单独使用FD方法增加的趋势,从而降低了血栓栓塞和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多年来,基底动脉瘤和椎-基底动脉瘤交界处的动脉瘤较少,但椎动脉动脉瘤较多,动脉瘤的平均直径也变小了。这些治疗方法的改变与之前的研究一致,使得血栓栓塞和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渐下降。

关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