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0月14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STI脑胶质瘤手术治疗新技术培训班(第三期)在福州成功举行。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康德智院长、林元相教授、吴喜跃教授、薛毅辉教授、王灯亮教授担任本场会议的主持人并进行精彩点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吴劲松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菊祥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王樑教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马辉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忠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路俊锋教授、王鹏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群教授、王行富教授、吴赞艺教授、苏兴奋教授、蔡嘉伟医师分别带来精彩的专题报告,让我们一同回顾会议的精彩瞬间!

专家合影留念
开场致辞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德智院长致辞表示,本次培训班的初心是传播新理念、新技术,通过互相交流,提供胶质瘤的治疗标准,实现胶质瘤治疗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同质化,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引进胶质瘤分级诊疗。此外,本次学习班对于基层医院的医生也有着重要意义,无论是哪一级医院的医生,都应跟随胶质瘤手术技术的进步,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找到定位,使我们所服务的患者在分级诊疗体系中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服务。感谢线下参会和线上参会的全体同道,祝大家学有所成。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吴劲松教授致辞表示,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国家中心由华山、天坛和宣武共同建设,现已成立脑胶质瘤专病MDT专科联盟,目前该项建设工作已覆盖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共有98家单位参与,会员总数超过1000名。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胶质瘤MDT专科联盟,希望能进行一些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培训班、专家共识和指南编写等工作。作为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脑胶质瘤亚专业的负责人,同时也作为国家神经疾病中心的主要骨干,期望能在康德智院长的带领下,与大家共同建设好国际神经疾病医学中心。
大咖分享
康德智院长带来《分子分型时代脑胶质瘤切除范围与预后》主题讲座。康德智院长对外科发展历程、切除范围(EOR)对胶质瘤预后的研究文献、胶质瘤最大化安全切除、胶质瘤诊断及治疗跨入分子分型时代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将其中的要点总结如下:1)分子分型不仅用于胶质瘤诊断、预测预后,还是制定手术策略的重要指标;2)目前仍有很多分子指标值得进一步探索;3)人工智能术前预测分子分型及术中快速分子诊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吴劲松教授带来《基于术中快速分子病理检测的脑胶质瘤手术策略研究进展》主题讲座,从脑胶质瘤的诊断、治疗、手术治疗、分子病理对手术的指导以及术中快速分子病理监测技术的发展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吴劲松教授指出:1)对于少突胶质瘤,手术切除程度的提高,对患者预后影响不显著;2)对于星形细胞瘤,应该尽量做到沿影像学边界完全切除;3)对于胶质母细胞瘤,组织学高级别,最大化切除增强区+非增强区;组织学低级别,T2WI/FLAIR高信号区的最大化安全切除。此外,吴劲松教授还对手术切除对不同分子亚型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影响进行了分析。
专家论术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菊祥教授带来《脑干胶质瘤手术的策略技巧及精准思路》主题讲座。陈菊祥教授表示,脑干肿瘤手术仍然有着极强的挑战性,因为很多感觉和运动传导纤维涉及到脑干解剖结构,里面还有很多重要的神经核团。神经电生理技术监测有助于我们掌握肿瘤切除以及停止手术的时机。多模态融合技术可以指导术中个体化手术方案设计;而影像导航帮助定位脑干最佳安全进入时机。同时,对于延髓肿瘤正中沟的辨认也非常重要,脑干胶质瘤的充分显露,明确切除范围,也能在术后取得较好的效果。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王樑教授带来《功能区胶质瘤唤醒麻醉手术切除的几个问题》主题讲座。王樑教授首先从胶质瘤手术切除的基本原则、ERAS流程和术前神经功能评估角度入手,探讨了唤醒麻醉手术的四个热点问题:唤醒麻醉胶质瘤的手术适应范围、麻醉方式的选择(全麻vs.唤醒麻醉vs.全程清醒)、功能区的定位和皮层与皮层下刺激、术中癫痫的发生及处理。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马辉教授带来《精准治疗时代的胶质瘤治疗》主题讲座。马辉教授指出,精准的解剖学定位是神经外科迈向精准的基础,精准的脑功能定位、精准手术给了神经外科精准的可能,肿瘤和非肿瘤疾病的精准诊疗则是精准神经外科的重要展现。其次,除了技术的发展和诊疗水平的提升,精准神经外科的实现也有赖于神经外科医师、患者在思想和理念上的转变。此外,神经外科迈向精准带给了患者更多获益,但“精准”并不是终点。随着新技术的涌现、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加强,神经外科终将从精准神经外科走向个体化的神经外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忠教授带来《岛叶胶质瘤手术技术》主题讲座,从岛叶胶质瘤的临床特点、复杂岛叶功能、岛叶胶质瘤手术理念演变、如何做到最大程度安全切除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对于如何做到岛叶胶质瘤的最大程度安全切除,张忠教授指出,首先要进行术前详尽的评估,针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入路选择;其次,术者应通透掌握岛叶区域的解剖,具备术中重要结构辨识的能力,熟练掌握胶质瘤手术技术,合理利用辅助技术,在最大程度安全切除手术理念的指引下,将胶质瘤手术做好。
畅谈基础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路俊锋教授带来《语言区胶质瘤的手术技术及语言图谱绘制》主题讲座,基于建立全链条脑语言功能保护体系的目的,介绍了华山医院唤醒下脑功能定位策略及研究发现:中央前回腹侧部是真正的言语产生中枢,颞上回后部和三角部是语义处理中枢;不同的语言存在“最小共同语言皮层”。中央前回腹侧部存在两种不同的言语中断位点——单纯言语中断位点与言语和手运动均中断位点,呈背-腹侧分布规律;术中定位出的言语中断位点绝大部分是言语和手运动均中断位点。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鹏教授带来《语言通路相关大脑纤维解剖》主题讲座,围绕语言通路模型、语言通路纤维束组成、背侧通路和腹侧通路展开讨论,并根据模型的纤维束解剖详述相关纤维,包括背侧通路的弓状束(AF)、上纵束(SLF)III、上纵束II、上纵束Tp、额斜束(FAT)以及腹侧通路的下额枕束(IFOF)、钩束(UF)、下纵束(ILF)的主要走向和位置连接。
福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群教授带来《脑胶质瘤手术唤醒麻醉技术》主题讲座,通过一例高级别胶质瘤伴小脑幕及大脑镰疝的病例,强调了唤醒麻醉技术是保证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进行脑功能检测、准确定位病灶和脑功能区的重要手段,而麻醉方法的适宜选择对提高麻醉效果、减少或预防并发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就目前应用现状而言,唤醒麻醉方法与术中管理尚需不断改进,仍需更多前瞻性临床研究来提高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行富教授带来《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病理诊断实践要点与热点问题》主题讲座,根据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诊断标准模糊(尤其是组织学)、部分单分子变异决定级别、儿童型和成人型的区别、CNS WHO 2/3级IDH野生型星形细胞肿瘤、分子检测的精准度等诊断热点及相关处理办法。对于弥漫浸润模式,应各方协作,努力实现精准的整合实践。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赞艺教授带来《脑胶质瘤功能边界切除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主题讲座,介绍了瘤周水肿区存在肿瘤细胞的研究发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胶质瘤的技术手段、按功能边界切除的策略、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两例胶质瘤手术。患者队列资料显示,按功能边界切除胶质瘤的策略能够让患者获益,使相关队列中的患者获得较好的术后结果。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兴奋教授带来《脑胶质瘤相关癫痫的诊断与治疗》主题讲座,从脑胶质瘤相关癫痫(GRE)概况、诊断和治疗三个方面进行介绍。GRE具有易恶化、发作不可预测、与胶质瘤进展/复发相关等特征,其诊断流程应包括胶质瘤和癫痫诊断;胶质瘤患者在出现过一次确切癫痫发作后,应开始应用抗癫痫药物(AED)治疗,对于高危胶质瘤患者,围手术期需应用AED预防治疗。此外,放疗、化疗和其他治疗也可改善GRE。
CUSA产品工作坊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蔡嘉伟医师带来《CUSA使用带教》,介绍了CUSA功能配合步骤、手柄和刀头配置及使用方法和参数设置,并强调了CUSA的临床优势和特点:迅速切割或碎吸肿瘤或某种组织、精确组织选择性、无产热和无继发性组织损伤(灼伤、水肿、血管痉挛等)、“吃软怕硬”、“喜湿恶干”以及高供血病灶不宜。
会议总结
会议最后,康德智院长总结道:今天的培训班非常精彩,相信大家在新理念、新技术、分子分型指导诊疗、唤醒麻醉应用以及其他神经外科新技术等方面有所收获。神经外科医生要在胶质瘤方面做好并不是一件易事,是集现代理念和技术的整体,需要良好的手术平台和设备。除理念提升之外,还需要建立一个规范的诊疗体系。对于胶质瘤,今后一定是朝着精准化发展,大家也可以利用胶质瘤相关技术去研究癫痫和胶质瘤等脑功能模型。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感谢英特格拉长期以来的支持,希望这样的培训班能持续办下去,让大家有所提升,不断追求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和工匠的“四者合一”,最终成为神经外科大师。
TIP: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