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神经放射科的Lukas Goertz等对WEB治疗圆顶瘤颈比≤1.1的极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进行了评估,相关结果发表在2022年9月的Interv Neuroradiol。
——摘自文章章节
【REF:Goertz L, et al. Interv Neuroradiol. 2022 Sep 22:15910199221125102. doi: 10.1177/15910199221125102.】
宽颈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目前仍然是一个技术难题。Woven EndoBridge (WEB)是一种血管介入装置,主要用于宽颈分叉动脉瘤的治疗,可作为支架辅助手术和开颅夹闭术的替代治疗方案。来自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神经放射科的Lukas Goertz等对WEB治疗圆顶瘤颈比≤1.1的极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进行了评估,相关结果发表在2022年9月的Interv Neuroradiol。
回顾性研究选择在三个神经血管中心应用WEB治疗的34个动脉瘤。病人的选择总结于图2。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9±13.1岁,27例(79.4%)为女性。13个(38.2%)破裂动脉瘤。基底动脉瘤最常见(n = 15,44.1%),其次是Acom瘤(n = 7,20.6%)和Pcom瘤(n = 4,11.8%)。平均动脉瘤大小为5.5±1.6毫米,平均颈部宽度为4.7±1.5毫米,平均圆顶瘤颈比为1.0±0.1,其中5个(14.7%)小于1.0(范围:0.80-0.94),15个(44.1%)动脉瘤为1.0(范围:0.95-1.04),14个(41.2%)动脉瘤为1.1(范围:1.05-1.1)。见图1。主要结果是只通过WEB装置的治疗成功率,6个月随访造影提示完全或接近完全闭塞率。血管造影随访一般在6个月和24个月后进行,大多数病例采用DSA造影,少数采用磁共振血管造影或计算机断层造影。
图1. 圆顶与瘤颈(D/N)之比<1(A)、1(B)和>1(C)的动脉瘤示意图。D=圆顶;N =瘤颈。
在入选的病例中,采用WEB单层(SL)和单层球体(SLS)两种类型。79.4%患者只通过WEB治疗动脉瘤便取得理想效果,14.7%患者需要进行额外的支架辅助治疗。两个动脉瘤(5.9%)通过WEB治疗失败,动脉瘤分别通过支架和球囊辅助的弹簧圈栓塞技术完成治疗。发生血栓栓塞事件(14.7%)5次,均发生于破裂动脉瘤治疗中。29名患者的中期血管造影随访(4.0±2.6个月,2-9个月)显示41.4%的患者完全闭塞(WEB闭塞评分,WOS A),34.5%的患者接近完全闭塞(WOS B),10.3%的患者有颈部残留(WOS C),13.8%的患者有动脉瘤残留(WOS D),没有患者死亡,见表1。
表1. WEB手术资料
图2 2D DSA(A)和3D DSA(B)显示一破裂、瘤颈非常宽的小脑后动脉动脉瘤,圆顶瘤颈比为1.1。为了避免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情况下使用支架辅助,进行WEB栓塞。用VIA微导管到达测动脉瘤后(C),WEB SL 4×2毫米正确地放置在动脉瘤囊内,立即实现内部造影剂滞留的效果(D)。没有WEB装置突出血管内。患者临床康复后,对照DSA显示动脉瘤囊造影剂持续显影(E,WOS 4)。患者用一个额外支架(Acclino,3.5 × 20 mm)进行再治疗,以改善动脉瘤内WEB的位置。DSA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并在进一步随访中发现了中度但无症状的支架内狭窄(F)。
图2. 小脑后动脉瘤的WEB治疗
图3 2D DSA(A)和2D DSA(B)显示前交通动脉有一不规则、未破裂动脉瘤,圆顶瘤颈比为1.1。动脉瘤体下部用WEB SL 7×3mm进行栓塞,动脉瘤的上部圆顶未被堵塞(C + D)。WEB可以安全地固定在动脉瘤内,无需使用辅助支架,也没有WEB装置突出到载瘤血管内。六个月后随访DSA造影显示,由于WEB的适度压迫,设备凹陷处有轻微的填充,动脉瘤圆顶完全闭塞(E)。
图3. 前交通动脉瘤的WEB治疗
结果表明有5例(14.7%)出现血栓栓塞性不良事件,详见表2。这5名患者中1名患者(2.9%)随访为无症状( mRS评分:0),2名患者(5.9%)有一过性功能障碍(mRS分别为0和1分),2名(5.9%)有致残性缺血性卒中发生(mRS分别为3)。
表2. WEB治疗后出现并发症详细资料
在圆顶瘤颈比≤1的宽颈颅内动脉瘤治疗中使用WEB栓塞是很有前景的,单独使用WEB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实现治愈。对比传统方法治疗宽颈动脉瘤的难度及效果,WEB手术是安全和有效的。

关注宽颈颅内动脉瘤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