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波士顿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神经外科的MirHojjat Khorasanizadeh等人总结了北美7个医疗中心运用FRE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结果发表在2022年9月的J Neurosurg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Khorasanizadeh M, et al. J Neurosurg. 2022;1-11. doi:10.3171/2022.7.JNS221371】
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sion devices,FDDs)的出现改变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理念。由于FDD高网孔率和高金属覆盖率的设计,将瘤颈部血流进行重塑,从而闭塞动脉瘤。Microvention公司研发的新型血流导向装置(flow-redirection endoluminal device,FRED)具有内层的低孔隙率和外层疏网孔的独特双层设计,相对于其他FD更加符合血流导向装置的治疗理念。目前FRED治疗研究中,颅内动脉瘤闭塞率57%-95%。来自美国波士顿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神经外科的MirHojjat Khorasanizadeh等人总结了北美7个医疗中心运用FRE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结果发表在2022年9月的J Neurosurg在线。
研究回顾了2020年6月至2021年11月间在美国和加拿大7个医疗中心接受FRED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每个医疗中心的抗血小板方案,对患者进行预处理。大多数患者(82.8%)接受了血小板功能检测。FRED术后继续予以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 3-12个月,根据随访影像学结果和患者的临床情况,决定是否继续使用DAPT或改为单药治疗。基线特征包括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合并症、动脉瘤特征、既往治疗方式、术前抗血小板方案、神经功能状态(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动脉瘤不规则定义为非囊状或存在子囊、血栓形成、钙化或分叶动脉瘤。合并穿支动脉定义为存在从动脉瘤囊、动脉瘤颈或动脉瘤附近的载瘤动脉发出的分支血管。随访资料包括术后抗血小板方案、术中及术后并发症、mRS评分、是否需要再治疗、随访时间、影像学检查结果(包括动脉瘤闭塞情况、载瘤动脉通畅情况、支架移位或弯折、支架内狭窄)。安全性指标包括总体并发症发生率、FRED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症状性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并发症的时机分为术后早期(手术后30天内)、晚期(术后大于30天)。以及它们的类型、根本原因、严重程度以及治疗过程。记录基线时和末次随访时患者比例(mRS评分0-2)。载瘤动脉闭塞率、支架内狭窄率、支架内狭窄程度及分支血管闭塞率。根据Raymond-Roy量表 (Raymond-Roy scale,RRS)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RRS 1分为动脉瘤完全闭塞,RRS 2分为近全闭塞(瘤颈残留),RRS 3分为不完全闭塞。
共116例患者(133个动脉瘤)接受了123次FRED手术治疗。平均年龄为60.4岁(28-85岁),其中女性96例(82.8%)。吸烟史31例(26.7%)、伴高血压者66例(56.9%)。133例动脉瘤中,动脉瘤破裂出血者7例,未破裂者126例。18例动脉瘤既往接受过手术治疗。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床突段者占37.6%、交通段占23.3%、海绵窦段占15.8%、后循环占7.5%。分叉段动脉瘤9例。67例患者患有多发动脉瘤。动脉瘤形态为囊状者117例、梭形者10例、夹层者3例、血泡样3例。动脉瘤形态不规则者占27.1%。88例(66.2%)合并有穿支动脉发出。动脉瘤平均宽度、高度和颈宽分别为7.2±6.0 (1.5-42.5)mm、5.5±4.2 (1.5-25.4)mm和4.1±2.6 (1.0-15.1)mm。单次手术仅放置一个FRED支架。支架放置技术成功率为99.2%。无装置回撤、扭转或与载瘤动脉壁错位病例。
31例患者经历了至少一种治疗相关并发症,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6.7%。术中和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23(2.4%)和8/123(6.5%)。中位临床随访时间为8.0(6-12)个月。迟发并发症发生率为21/109(19.3%)。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支架内狭窄,DSA影像证实支架内狭窄发生率为15/99(15.2%)。轻度(<50%)狭窄者7例、中度(50%-75%)2例、重度(>75%)6例。分支血管闭塞率为6/63(9.5%),载瘤动脉闭塞率为9/99(9.1%),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为8/116(6.9%),动脉瘤再出血者1例(0.9%),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者2例(1.7%),非神经系统并发症者4例(3.4%)。术中并发症包括填塞弹簧圈过程中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者1例,经肝素化逆转和球囊辅助栓塞中止血液外渗,该患者最终经历了进展性的大脑中动脉梗死,交通性脑积水以及后来吸入性肺炎和呼吸衰竭。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经动脉内给予以替罗非班后血栓消失,未导致任何神经功能缺损。其中1例患者在12天后因急性血栓形成导致ICA完全闭塞而再住院。经血管内取栓术后,载瘤血管和支架血流通畅。但患者临床状态较差,并在1年内接受颅骨去骨瓣减压。
血栓栓塞并发症中包括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术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术后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致ICA海绵窦段闭塞1例,经取栓和动脉内给替罗非班处理无效后行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搭桥术,迟发性大脑中动脉卒中2例(其中失语1例,另1例患者无远期神经功能缺损),后循环卒中1例,视网膜缺血1例。所有血栓栓塞并发症都发生在患者接受DAPT治疗期间。FRED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6/116(22.4%),其中症状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5/116(12.9%),致残率为10/116(8.6%),死亡率为1/116(0.9%)。
101例动脉瘤影像学随访数据中。中位影像随访时间为7.0(6-12)个月。接受DSA 检查86例(85.2%),MRA 10例(9.9%),CTA 5例(4.9%)。动脉瘤完全闭塞者56例(55.4%),瘤颈残留9例(8.9%),动脉瘤腔内造影剂充盈者36例(35.6%)。43例动脉瘤进行了至少10个月的影像学随访,其中RRS评分为1、2和3 分者分别为21例(48.8%)、3例(7.0%)和19例(44.2%)。
7例破裂动脉瘤患者中,术前中位mRS评分为2分,中位Fisher评分为3分。除1例基底动脉瘤外,其余动脉瘤均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至后交通段。动脉瘤形态分析中囊状者5例,水泡样2例。动脉瘤宽度和瘤颈平均宽度分别为6.6 mm和4.3 mm。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7(28.6%),载瘤动脉闭塞。末次随访中,动脉瘤完全闭塞者2/4例(50%),RRS评分2分和RRS评分3分患者中各有1例达到完全闭塞。无支架内狭窄或分支血管闭塞。
动脉瘤闭塞率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表1示)。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与动脉瘤完全闭塞率呈显著负相关(OR=0.94,95%置信区间0.90-0.97,p<0.001)。吸烟与动脉瘤完全闭塞率显著相关(OR=2.78,95%置信区间1.09-7.08,p=0.027)。动脉瘤直径也是动脉瘤闭塞的预测指标,最大宽度(OR=0.92,p=0.019)、最大高度(OR=0.90,p=0.039)和瘤颈宽(OR=0.84,p=0.033)与动脉瘤完全闭塞率呈负相关。动脉瘤位于后循环 (OR=0.30,p=0.13)、ICA岩骨段至颈内动脉末端段动脉瘤(OR=2.36,p=0.07)和分叉处动脉瘤(OR=0.30,p=0.13)与完全闭塞呈相关的趋势,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中,年龄(OR 0.93,p=0.001)和瘤颈宽(OR 0.83,p=0.048)是动脉瘤完全闭塞的显著独立负预测因素。而吸烟状况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表1. 末次随访时动脉瘤完全闭塞的预测因素分析
研究表明FRED置入技术失败率非常低,但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欧洲和南美FRED先前系列报道。因此需要前瞻性实验设计和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以进一步验证FRED的治疗效果。

关注FRED
组 稿
张颖影 副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编 译
颜华 医师
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
审 校
吴培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