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埼玉医科大学埼玉医学中心神经外科Soichi Oya等研究者对破裂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自然病史和最佳治疗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发表在2022年9月7日的Neurosurgical review杂志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Oya S, et al. Neurosurg Rev. 2022;45(5):3427-3436. doi:10.1007/s10143-022-01857-6】
孤立的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basilar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s,BADAs)占后循环夹层病变的4.9-6.8%,占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的12%。迄今为止,只有少数样本量较小的病例系列和一些散发性病例报告发表,因此,对于破裂BADAs的最佳治疗策略尚未达成共识。虽然医生对缺血性发作的大多数病例一般选择保守治疗,破裂的BADAs的最佳管理策略仍有争议。对于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s,VADAs),普遍推荐紧急的、积极的治疗,因为这些病变在几天内经常再破裂出血,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然而,破裂BADAs的自然病史及是否需要紧急手术治疗尚不清楚。此外,BADAs的手术相关风险通常高于VADAs。虽然最近关于后循环复杂动脉瘤血管内手术的病例系列包括破裂BADAs的描述,但是每个病例的详细信息尚不可及。因此,目前还不清楚VADAs的治疗策略是否适用于BADAs。因此,研究者对破裂BADAs进行多机构回顾性研究,并对现有文献进行检索,以阐明这种疾病的自然史,并有效地总结信息,指导这种罕见但危及生命病变的最佳管理。
对7家参与医院中诊断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检索,同时进行范围性文献综述(scoping literature review)以发现预后因素。
458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有17例为破裂BADAs患者。其中6例(35.3%)死亡,全部为SAH分级(WFNS IV级和V级)不良患者。3例(17.6%)SAH分级差的患者入院后出现再出血。分别对7例和10例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和保守治疗。SAH分级良好的患者的有利治疗结局(favorable treatment outcomes)明显高于分级差的患者(83.3% vs 9.1% ,P = 0.005)。此外,根据对158例破裂BADAs患者(包括研究者系列的)的范围性文献综述,大约90%SAH分级良好的患者有良好预后。良好的SAH分级和入院后无再出血是有利的预后因素(分别为P < 0.0001和P = 0.002)。扩张型、珍珠型和串珠型病变的再出血率分别为20.2%、13.3%和6.3%。
图1. 基于MRI或脑血管成像动脉瘤形态分为扩张型(A)、狭窄型(B)、串珠型(C)
表1. 破裂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汇总
图2. 范围性综述的PRISM流程图
表2. 本系列及67项研究中158例破裂急性BADA患者汇总
图3. 治疗结局描述
表3. 156例急性破裂BADA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孤立破裂的BADAs的自然病史可能比VADAs的更好。如果可能的话,给予患者已有定论的治疗方案固然重要,但是对临床轻症的、非扩张病变的此类患者进行保守治疗,以及对病变的形态进行细致的影像学随访可能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关注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