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神经外科的Rui Song等报道首次应用NICO公司的Myriad吸引器在内镜下清除脑出血。结果发表在2022年9月的《Oper Neurosurg》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Song R, et al. Oper Neurosurg (Hagerstown). 2022 Sep 1;23(3):194-199. doi: 10.1227/ons.0000000000000304. Epub 2022 Jul 11.】
内镜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是一种微创技术,术中使用辅助吸引装置有助于血凝块的粉碎及清除。最近,美国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神经外科的Rui Song等报道首次应用NICO公司的Myriad吸引器在内镜下清除脑出血。结果发表在2022年9月的《Oper Neurosurg》在线。
研究者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期间使用Myriad吸引器进行内镜下脑出血清除术的患者。分析术中置入内镜的次数、术中出血发生率、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及术后再出血等数据以及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30天内死亡率。
Myriad装置最初用于肿瘤切除,以后工作器加长后可以通过神经内镜的工作通道。Myriad使用锋利的刀片粉碎血肿、刀片位于侧面、吸引管可旋转以及易控制抽吸强度。Myriad通过脚踏板来控制吸力,术者可直接操作。Myriad的切割刀片位于设备侧面的凹槽,可更清晰地观察切割动作。Myriad的吸引管可旋转,有利于清除术区不同位置的血凝块。此外,Myriad还配有一个样本收集系统,与吸引管相连,收集血肿碎片或脑组织活检标本。手术中,患者的头部做长约1.5cm的头皮切口,颅骨上钻1cm直径的骨孔,十字切开硬膜。取脑组织活检作病因诊断。通过立体定向装置将一个19-F血管鞘置入血肿内,并固定在距离血肿腔远端1-2cm处。取出引导器,插入硬质内窥镜,间断使用乳酸林格液灌洗。将Myriad吸引器插入内镜的工作通道中,粉碎和吸引血肿的凝血块。在清除大部分血肿后增加灌洗频率,然后将残留的血肿清除。如可见血管出血,则冲洗止血,必要时使用电凝止血。手术结束前,行术中CT检查。8例患者使用Myriad吸引器清除脑出血。患者平均年龄为65岁,男性占50%。7例患者在入院前有自理能力。2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2例正用抗凝药治疗。患者GCS评分中位数为7.0分(IQR:5.25-11.25分),NIHSS评分18.5分(13.75 -22.5分),ICH评分2.0分(1.0-3.0分)。出血局限于皮质4例,皮质下2例,小脑2例。发病至清除血肿的时间24.9±23.4h;入院至清除血肿的时间为7.6±8.0h。内镜下使用Myriad吸引装置清除脑出血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3h。患者术前脑出血平均血肿量为65.1±68.9ml,术后平均残留血肿量为7.6±9.0ml,平均清除率为88.1%±12.1%。仅1例术后残余血肿量>15mL。75%患者只需置入一次内镜即可以充分清除血肿。75%患者术中见活动性出血,并将出血点进行处理。术后无1例患者再出血。1例小脑出血患者清除血肿后行枕下减压术。NSICU的平均住院天数和总住院天数分别为20天和27天;30天内死亡率为0。
研究者认为,使用NICO Myriad吸引器进行内镜下脑出血清除术可行和有效。但该研究病例数较少,应开展多中心研究证实该装置在手术中的实用性。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