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梗阻性脑积水作为临床常见神经系统疾病,是各种原因在造成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导致脑脊液过多的积聚、脑室扩大、颅内压增高。随着神经内镜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微侵袭技术的快速发展,脑室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ETV)优势凸显, 已经成为了梗阻性脑积水的首选,但精准的术前评估诊断、个体化的治疗策略选择和全面的围手术期管理成是脑积水临床诊疗安全的重要保障。

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已成功开展脑积水之脑室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近日在原有内镜技术之上再上新台阶,脑室镜下室间孔成形、三脑室底造瘘、透明隔造瘘、脑室内脉络丛电灼术同步实施。
患者梁某,女性,52岁,长期的脑积水造成患者步态不稳、认知障碍、尿失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于2022年9月9日以“行走不稳伴尿失禁半年”入院,头颅MRI检查提示“脑室系统扩大,双侧脑室额角周围间质水肿”。

为进一步鉴别脑积水类型,行磁共振3D FIESTA序列检查可见三脑室、侧脑室扩大明显,中脑导水管中段及下口阻塞、三脑室底受压下陷,诊断梗阻性脑积水。

术前各项准备及评估工作完成后,于2022年9月13日,由神经重症监护室谢国强主任、肖学谦副主任医师顺利实施脑室镜下室间孔成形、三脑室底造瘘、透明隔造瘘、双侧脑室内脉络丛电灼术。手术切口位于右侧额部,长约3cm,颅骨钻孔直径只有1cm大小,操作在脑室镜监视下进行。

进入侧脑室后,可见双侧室间孔开口均狭小,由膈静脉、丘纹静脉及脉络丛组成的“Y”形结构不清楚。室间孔隔膜形成导致室间孔闭塞,脑脊液循环不通畅。室间孔闭塞成为手术的“拦路虎”,增加了手术难度。


脑室镜下进行室间孔造瘘成形,打通手术通道。进入第三脑室后,见基底动脉分叉前方与第三脑室底接近、后方动脉血管密集,操作空间非常狭小、难度系数大,稍有不慎引起动脉性血管损伤出血将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对手术医生的内镜技术和掌控程度提出了较高要求。


经过术中精细操作,第三脑室底一次性成功造瘘,瘘口扩大至直径6mm大小,与脑室外脑脊液循环顺利沟通,且无任何出血发生。
为进一步减少脑脊液分泌,缓解脑积水症状,将脑室镜撤入侧脑室,行脉络丛组织电灼术,并通过穿孔透明隔电灼左侧脑室体部部分脉络丛。

手术历时30分钟,先后成功完成了脑室镜下室间孔成形、三脑室底造瘘、透明隔造瘘、双侧脑室内脉络丛电灼术,术中近乎零出血,达到了真正的内镜微侵袭治疗。术后患者反应迟钝、行走不稳、尿失禁等症状均得到了缓解,目前正在进一步康复治疗中。


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是目前公认的微创手术,与传统的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相比,脑室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优势明显,已成为非交通性脑积水的首选方法。有以下优势:
1.无分流管等异物植入,可以避免感染、分流管堵塞导致的分流术失败。
2.更符合脑脊液循环正常生理状态,可有效维持颅内压力平衡和脑脊液的生理功能,不会产生脑脊液过度引流。同时可以电灼脉络丛,减少脑脊液分泌。
3.对于儿童脑积水,不受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避免多次换管手术的痛苦。
4.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较短(一般30分钟左右),手术创伤小,费用低。

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始终秉承“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工作宗旨和“以尽可能小的创伤换取治愈或缓解疾病”的微创理念,已相继开展高血压脑出血、脑垂体瘤、脑积水的神经内镜微创治疗,以期为临床患者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解除神经系统疾病困扰。
咨询电话:029-32088358,029-32088341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更多“创伤重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