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15日发布 | 1000阅读

【中国声音】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短期和长期结局中的性别差异

李子孝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神内资讯

脑医汇

达人收藏
脑医汇,由外而内,融“汇”贯通

原创首发于【神内资讯】微信公众号


卒中是全球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2016年数据显示,死于卒中的患者约高达550万人。同时,卒中结局存在性别差异,但这些差异的来源和后续尚无确切研究证实。此前有关性别差异的研究主要针对患者出院时或卒中发作后最初几个月内发生的卒中结局进行测量。其他研究则是在单一中心、样本量小、不具代表性的登记处进行,这导致卒中结局存在性别差异这一论断存在争议。此外,发展中国家的卒中患者至少占全球卒中患者总数量的三分之二,但很少有研究关注到这些国家。


李子孝教授团队研究

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子孝教授团队《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短期和长期结局中的性别差异》(Sex Differences in Short-Term and Long-Term Outcomes Among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China)为题在Stroke杂志上在线发表。本研究招募了中国各地的医院,是一项大型的多中心卒中登记研究,旨在探索卒中结局的性别差异,包括卒中复发、死亡率和卒中后前3 / 6 / 12个月内的功能结局。



文献来源:Wang M, Wang CJ, Gu HQ, Meng X, Jiang Y, Yang X, Zhang J, Xiong YY, Zhao XQ, Liu LP, Wang YL, Wang YJ, Li ZX. Sex Differences in Short-Term and Long-Term Outcomes Among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China. Stroke. 2022 Jul;53(7):2268-2275.

doi: 10.1161/STROKEAHA.121.037121. Epub 2022 Feb 8. PMID: 35130717.


研究共纳入9038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数据来自于CNSR III——中国最全面的多中心和前瞻性卒中登记研究)基线信息包括人口统计信息(年龄和性别)、潜在危险因素(饮酒、吸烟、中风病史、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癌症或风湿性心脏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卒中前改良 Rankin 量表(mRS)、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TOAST(ORG 10172 在急性卒中治疗中的试验)分类、发病时间和血压。


表一


表 1 显示了9038 例患者的性别统计、临床和卒中结局等信息。所有患者于第3、6、12个月接受了关于脑卒中复发和死亡率的随访,有不良功能结局的患者占比分别为98.8%、98.7%和97.6%。所有患者中,女性患者占比31%,年龄中位值64岁。男性患者占比69%,年龄中位值61岁。女性患者的年龄显著高于男性患者,有既往病史的可能性也更高。


研究人员通过三个模型统计分析了患者在前3、6、12个月内的卒中结局(表2):

1)在模型1(粗略模型)中,女性卒中复发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

2)在模型2(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中,女性患者在卒中后前3、6个月时的复发风险更高,但在前12个月时与男性患者无明显差异。

3)在模型3(调整模型2中除血压和血清协变量外的所有协变量后)中,患者在前3个月(OR,1.28 [1.09-1.50])的卒中结局与模型2(OR,1.28 [1.10-1.49])几乎没有变化,但在前6个月和前12个月时,与模型2的关联减弱。


表二


为进一步评估卒中结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人员按年龄对样本进行了分层(表3及表4)。

在< 65岁的患者中,三个模型里有关不良功能结局的风险皆无性别差异。

在≥ 65岁的患者中粗略模型和调整后的模型中性别差异仍然显著。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在前3个月(OR,1.24 [1.01–1.52])和前6个月(OR,1.22 [1.02–1.47])时的卒中复发率显著更高。


表三

表四


另外,本研究还发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房颤病史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中分别为9.74%和6.59%,这意味着老年女性患者更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功能结局。在预防、治疗和卒中后护理方面,必须给予老年女性卒中幸存者更多关注。


在本研究中,女性患者人数仅占受试者总数的31%,低于部分其它的全球登记处。一方面,中国卒中患者的女性比例低于其它注册研究;另一方面,中国女性(尤其是患有轻度卒中的妇女)寻求医疗护理的可能性也更低。因此,本研究结果可能更多反映的是入院研究的患者中的性别差异,而非总体卒中人群的真实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男性患者相比,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女性患者(尤其是65岁以上的女性患者)在前3个月内出现不良功能结局的可能性更高。未来的研究应极力探讨在风险因素控制和二级预防中产生性别差异的原因,以缩小这一差距。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应适当调整二级预防策略,将有限的医疗资源优先提供给高危患者。

 通讯作者简介 

李子孝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

属北京天坛医院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血管神经病学科副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质量研究部负责人。

  • 获得“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北脑学者”、“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称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从事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工作、医疗质量和功能预后改善研究工作。现担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医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组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促进分会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JAMA,BMJ等发表英文论文45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神内资讯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