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术者寄语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70~99%)血管内治疗时机目前仍无定论,指南推荐在标准化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但在真实世界中,部分患者再次卒中后失去了血管内治疗机会。因此,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治疗仍需个体化。
本期嘉介谈邀请台州市中心医院黄睿教授,展示SacSpeed®球囊扩张导管在症状性左侧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型术中的应用体会,精彩不容错过。

患者基本信息:
51岁,男性,因“右侧肢体无力伴口齿不清7天”入院。
简要病史:
现病史:患者于7天前醒后出现右侧肢体无力,伴口齿不清,症状持续,无明显进展和波动,无头痛、呕吐,无发热。
既往史:既往体健。
入院查体:
血压111/71mmHg,意识清楚,运动性失语,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歪,右上下肢肌力IV级,双侧巴氏征阴性。心肺听诊无殊。NIHSS评分 4分。
术前影像学检查:
发病后第2天 当地医院 头颅MRI:左侧大脑半球多发新鲜梗塞灶(图略)。
发病后第3天 当地医院 头颅CTA: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近闭塞,分支稀疏,右侧椎动脉纤细(图略)。
发病后第10天头颅MRI:左侧基底节-半卵圆中心急性梗塞灶。
发病后第14天DSA: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近分叉处重度狭窄。
1. 多发性脑梗死(左侧大脑半球),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2. 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
1. 结合患者症状和结构影像学检查,考虑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导致低灌注性脑梗死,决定择期行左侧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型术。
2. 因病变接近分叉,支架需跨分叉放置,支架远端着陆点选择与主干成角较小的上干分支。
3. 病变区域穿支(豆纹动脉)丰富,选择快交球囊预扩后置入自膨支架。
6F-90cm Cook长鞘
6F-115cm 中间导管
3.0*15mm EZ支架
SacSpeed®球囊扩张导管2.0*15mm
左侧颈内动脉造影: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近分叉处重度狭窄,前向血流偏慢。

SacSpeed®球囊扩张导管2.0*15mm球扩后球囊保持原位造影:狭窄病变扩开。

撤除SacSpeed®球囊扩张导管后造影:狭窄病变处稍有弹性回缩。

植入3.0*15mm EZ支架后造影:支架贴壁良好,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解除,无明显残余狭窄,前向血流增快。

左侧基底节-半卵圆中心少许渗出。

左侧基底节-半卵圆中心梗塞灶,渗出吸收。

血压126/78mmHg,意识清楚,言语稍含糊,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歪,右侧肢体肌力V-级,双侧巴氏征阴性。心肺腹无殊。
病例总结
1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仍充满挑战,从SAMMPRIS研究到CASSISS研究,尽管目前颅内动脉支架植入术疗效仍不优于内科保守治疗,但围手术期安全性明显提高,这与临床经验积累和器械的不断改进有关。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指南推荐在标准化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但在真实世界中,仍有部分患者因再次卒中失去了血管内治疗机会,应该在严格评估基础上做个体化处理。
2
3
本例患者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路径迂曲,在中间导管高位支撑下,
4
黄睿
台州市中心医院
硕士学位,主任医师;
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
浙江省卒中学会预防与质控分会委员;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