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8日发布 | 203阅读

大可不必“谈癌色变”,我们还需科学面对脑转移瘤!

万经海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随着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健康意识的加强、医疗科技的进步,癌症的发现率逐年提升,但是我们大可不必“谈癌色变”,而应该将癌症当作一种“慢性病”去对待。而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最恐惧的事大概就是发生脑转移了。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脑转移瘤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好了,甚至很多患者接受适当的治疗后并不会死于脑转移瘤了。





01

不必恐惧,不要被脑转移瘤吓死

乐观阳光的心态是战胜脑转移的前提条件。大约8%-10%的癌症患者会出现脑部转移的症状,但尸检发现脑转移瘤的发生率高达20%-40%,这说明很多脑转移瘤患者并没有出现症状,更不会因脑转移致命。所以癌症患者朋友们发现了脑转移瘤不必过度恐慌,大多数是因为检查技术的进步发现了更多的无症状脑转移瘤,不要被脑转移瘤吓死,科学面对、合理施治。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为和“慢性病”打持久战打好基础。


02

不能大意,早诊早治效果好

脑转移瘤早发现早治疗效果好。要想早发现,首先要熟悉脑转移瘤的早期症状。脑转移瘤的症状因其发生位置的不同而不同。约80%的脑转移瘤位于大脑半球,其余的有15%发生在小脑、5%发生在脑干。大脑半球转移瘤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癫痫发作、一侧肢体无力或语言不流利、词不达意等;小脑、脑干转移瘤常见症状是行走不稳、头晕或声音嘶哑、喝水易呛咳等。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对有癌症病史的人来说,要警惕脑转移瘤,要及时就医检查;不要想当然认为是更常见的脑供血不足而延误治疗。其次,肿瘤患者应该定期(3-6月)检查头部,以便早期发现脑转移瘤,尤其是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患者更应该警惕脑转移瘤,因为这些肿瘤更容易发生脑转移。目前,对于脑转移瘤的筛查,最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是脑增强MRI(磁共振成像)检查,此检查不产生电离辐射,对人体不产生电离辐射损伤。此外,部分软脑膜转移的患者还需要行脑脊液检查等其他方式进一步确诊。


03

个体化、规范化治疗保证疗效

最重要的,规范化、个体化治疗是战胜脑转移的有力武器。对于原发肿瘤控制良好或有良好的治疗手段的脑转移瘤患者,应该积极治疗脑转移瘤。脑转移瘤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和药物治疗,具体要视脑转移瘤的大小、数目、位置、病人身体状态以及原发肿瘤性质而定,进行个体化、规范化治疗,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1

微创手术是脑转移瘤治疗的重要手段

局限性(1-3个)实质性脑转移瘤有明显占位效应需切除减压者、原发灶诊断不明者、病灶性质需与颅内原发肿瘤相鉴别的、原发肿瘤根据治疗经验对放化疗不敏感者以及部分治疗后复发需要挽救手术的患者,应当选择积极手术治疗。对于多发脑转移瘤,手术的作用仅限于获得病理诊断和缓解由大体积脑转移瘤的占位效应所引起的症状,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和提供病理、分子病理依据。

2

放射治疗

尤其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S)是脑转移瘤治疗主要手段,SRS包括X刀、伽马刀、射波刀、TOMO等。和手术相比 ,放疗更适合小转移瘤、多发转移瘤和脑深部转移瘤,还可以作为脑转移瘤手术的辅助治疗。全脑放射治疗(WBRT)是传统放疗方式, 目前主要用于广泛性脑转移瘤或SRS治疗后复发病例和术后病例。

3

药物治疗

包括传统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大多数脑转移瘤化疗效果不佳,但对小细胞肺癌、生殖细胞瘤、淋巴瘤等化疗敏感肿瘤的脑转移瘤效果较好。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脑转移瘤治疗的最大亮点,因为超过半数的脑转移瘤如肺腺癌、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有基因突变、能够接受靶向治疗。和化疗相比,靶向治疗效果更好,副作用更轻,更受患者欢迎。对于能接受靶向治疗、无症状的脑转移瘤可以首先靶向治疗。因此,脑转移瘤患者应该常规做基因检测,尤其是做脑转移瘤本身或脑脊液的基因检测,寻找靶点进行靶向治疗。脑转移瘤的免疫治疗也非常值得期待,目前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可试用于其他治疗都无效、复发患者。


04

密切随访复查是巩固疗效的保障

随访检查的目的是了解脑转移瘤控制情况和进行必要的治疗方案调整。脑转移瘤治疗后最佳随访方案尚不统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的经验是,针对完成治疗的实质性脑转移,一年内应每2-3月行一次颅脑MRI检查,以后长期按照每4-6个月一次复查,如有明显不适或可疑症状都应立即返院复查。脑转移瘤的随访复查不仅仅复查头部,还要针对原发肿瘤复查和定期的全身检查。


万经海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 第三届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神经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北京肿瘤学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 擅长各种颅底(沟通)肿瘤、颅内和椎管内肿瘤显微手术、内镜手术治疗。主编国内第一部《脑膜瘤》、《颅底肿瘤外科学》,参加编写《微创神经外科学》等专著11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课题20项,发表SCI和核心期刊论文80余篇

万经海教授已入驻脑医咨询平台,快去向他咨询提问吧!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关注脑医咨询公众号

进入我的线上咨询室!


图片来源网络


往期推荐

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为转移性儿童脑肿瘤带来新希望!

革命性抗癌药Larotrectinib攻下致命脑瘤堡垒

全球首批!首款治疗脑瘤的溶瘤病毒在日本获批

了解“司令部”,远离脑肿瘤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