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7日发布 | 639阅读

【CNIT专栏】行研报告连载|《CNIT肿瘤神经外科创新研究报告》

CNIT

神经医学创新与转化联盟

创新引领,研究先行!为更好地开展有组织的神经医学创新转化工作,神经医学创新与转化联盟(CNIT)前期对神经血管外科、脊柱脊髓神外、功能神外、颅脑肿瘤神外、重症神外、儿童神外、神经电生理监测7个专业领域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形成了7份创新转化调研报告,现将《CNIT肿瘤神经外科创新研究报告》分享如下,与各位同道交流探讨。




一、概述



颅内肿瘤是发生于颅腔内的神经系统肿瘤,发生自脑、脑膜、脑垂体、颅神经、脑血管和胚胎残余组织者,称为原发性颅内肿瘤;由身体其他脏器组织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者,称为继发性颅内肿瘤。


目前治疗颅内肿瘤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可配合放化疗和其他治疗方法。但由于技术手段和设备的限制,颅内肿瘤的治疗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对高精尖的设备要求高,技术培训复杂;寻常肿瘤医院缺乏系统化的诊疗方法难以接治;全切肿瘤可能会导致严重后遗症、保留部分肿瘤则有复发可能,手术决策难度大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演变和发展,颅内肿瘤的创新研究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创新挑战大。大脑的天然保护伞血脑屏障,是很难用常规的化疗、靶向、甚至免疫药物彻底杀灭脑内癌细胞。颅内肿瘤最佳治疗手段是手术彻底切除,然而基于正常脑组织的不可切除性及恶性肿瘤向颅内广泛浸润性生长的特点,手术大范围彻底切除极为困难。如何减少脑组织的损伤、保护脑的中枢功能、最大限度地消除肿瘤仍是现如今肿瘤学者研究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创新空间广阔。颅内肿瘤经常在出现发作性头痛、呕吐、癫痫,精神及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后,结合影像学检查才能确定诊断,缺乏早期诊断标志物或早期诊断方法;且临床手术治疗和放疗化疗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创新空间广阔。


胶质瘤在颅内各种类型肿瘤中占第一位,其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40%~45%;脑膜瘤为仅次于脑胶质瘤的第二种常见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总数的20%;听神经鞘瘤是常见颅内肿瘤之一,占颅内肿瘤的7%~12%,目前颅内肿瘤创新研究主要集中这三大领域,本报告首先聚焦听神经鞘瘤开展研究。




二、诊断




听神经鞘瘤是常见颅内肿瘤之一,占颅内肿瘤的7%~12%,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95%。临床表现为眩晕、耳鸣、听力下降,偶有听力丧失的情况发生;病变体积变大可能会引起面部抽搐、面瘫等症状;若脑干受压,可能会引起脑积水,出现眩晕等症状,甚至会危及生命。临床目前对于听神经鞘瘤的诊断,大部分按照“临床症状评析-听力学及前庭功能检查-头颅骨窗CT和MRI”的顺序进行。


表1. 目前临床诊断步骤

本报告将结合临床突出问题按照全流程优化、关键技术突破、新技术融合和新理念颠覆变革四个方面对听神经鞘瘤诊断的创新方向进行初步分析。


1.全流程优化(略)

2.关键技术突破

基于新型肿瘤标志物的颅内肿瘤早筛技术

虽然目前颅内肿瘤有相应的肿瘤标记物研究,但此类研究数量较少,研发程度较低,技术水平不足,缺乏可供精确诊断的肿瘤标志物。现阶段颅内肿瘤多在出现症状后经影像学检查后确定诊断,研发新型可通过常规体检血生化指标检测到的肿瘤标记物可初步判定颅内是否有肿瘤,再加以影像学检查进一步验证,能够辅助医生及时诊断疾病,起到早发现早治疗的作用。

3.新技术融合

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分析技术

医学影像的判读通常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如果医生经验不足会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将医学影像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利用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辅助的技术读取影像内容,对‍‍神经进行标记、定位,对病灶进行筛查,能够大大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4.新理念颠覆变革(略)




三、治疗




听神经鞘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再辅以放射疗法和药物,改善治疗效果。目前对听神经鞘瘤的治疗主要包括“神经外科手术切除-放射治疗”。


表2. 目前临床治疗步骤


本报告将结合临床突出问题按照全流程优化、关键技术突破、新技术融合和新理念颠覆变革四个方面对听神经鞘瘤治疗的创新方向进行初步分析。


1.全流程优化(略)


2.关键技术突破


(1)人工耳膜植入技术


部分听神经鞘瘤‍‍患者会出现双侧耳聋的症状,‍‍通过人工耳膜植入可以缓解患者的听力障碍,提高生活质量。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于听神经瘤重症可施行神经鞘移植等治疗。


(2)人工神经鞘管

人工神经鞘管适用于损伤神经组织的修复,有效地供应神经营养并且防止外组织对神经的粘连。

(3)可用于治疗面瘫的脑机接口/神经肌接口设备

大脑意识来自于皮层,通过判读大脑皮层的信号,进行信号摄取、分析、模拟,再通过皮层电刺激影响大脑的活动状态,达到恢复功能的作用。除此人体的面部是相对称的,对面部一侧神经肌肉电信号进行采集,并用于患侧肌肉起到同步化作用,通过脑机接口和神经肌接口电刺激有望提升治疗面瘫、四肢瘫痪等术后并发症的作用。

3.新技术融合

基于人工智能的手术优化技术

颅内肿瘤手术治疗对高精尖的诊治设备和神经外科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全切肿瘤所导致的听神经、面神经损伤以及保留部分肿瘤导致的复发问题是听神经鞘瘤手术规划中的重大问题之一。通过人工智能,精准评价肿瘤位置和与神经的位置关系,对比评估切除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和后期可能出现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指导手术方案设计,提高手术效果。

4.新理念颠覆变革(略)





四、康复




对于颅内肿瘤的预后取决于肿瘤的性质,良性肿瘤手术有望治愈。恶性肿瘤手术、放化疗等辅助治疗可延缓复发。


以颅脑肿瘤手术最常见并发症之一的面瘫为例,人脑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有12对脑神经,其中运动神经能够控制咀嚼、眼球活动、舌头,‍‍咽喉肌活动等等,一旦在手术过程中造成不可避免的神经损伤就会导致面瘫等后遗症。


虽然,行业目前已经有一些面瘫治疗和康复手段正在应用,主要包括针灸、电疗等,但是尚未开发出聚焦颅脑肿瘤术后神经功能康复的专用医疗器械,因此颅内肿瘤专业化康复服务体系亟需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以期能够更好地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五、CNIT开展颅内肿瘤相关研究的成员企业名单




注:本报告中总结出的创新方向并非唯一正解,报告中的“略”更是期待与各位同道共同探讨和探索。

关于CNIT

神经医学创新与转化联盟(CNIT)是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鸿祺教授联合神经医学各方创新主体,进一步搭建神经医学领域创新交流平台、开展神经医学领域深度创新研究、促进神经医学领域成果转化落地。

联盟致力于培养一批神经医学创新人才,筛选和孵化一批神经医学创新成果,推出一份神经医学年度创新报告,探索一条神经医学创新转化路径,做好一个神经医学创新各类主体沟通交流的平台。



*注:文章转自 CNIT神经医学创新与转化联盟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