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31日发布 | 1232阅读
神经介入-其他

经典的大脑血管取栓(二)

赵宝元

武威市中医医院

达人收藏
一、直接抽吸一次开通LMCA-M1段闭塞


原创 关海涛分享

01
病史简介

患者基本信息:男性,70岁。

主诉:言语不清、右侧肢体乏力1.5小时。


术前查体情况:

NIHSS评分:18分;mRS评分:5分。


既往史:

高血压病史、有房颤病史,未抗栓治疗。


02
术前检查

头颅CT平扫显示LMCA-M1段可见高密度征,CTA-MIP可见闭塞段两端血管腔显影清晰,LM1段中远端、LM2段管腔充盈不足,LACA、LPCA通过软膜动脉部分代偿LMCA供血区。



03
术前诊断

1. 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

2. 心律失常,心房颤动;

3. 高血压3级(很高危)。


04
治疗过程

●右侧腹股沟韧带下置入8F股动脉鞘。

主动脉弓造影提示:I型弓,LICA-C1段以下路径尚可。


利用同轴技术:泥鳅导丝携带5F单弯外衬8F导引导管置于LC1远端。

LMCA-M1起始部即已闭塞,闭塞处可见“杯口征”。

提示:心源性栓塞。首选直接抽吸。


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适合裸奔。

不是所有的病人、导管都适合裸奔。经过对病人血管条件的评估,和对React️™71、68导管到位性的把握,沿导引导管送入React™71导管,进行 “裸奔”, 导管不负众望,快速穿越LICA虹吸部的弯道并到达闭塞处。紧接着通过React™71导管负压抽吸1分钟左右后,负压消失,回血良好,间接提示LM1血管再通。


●ADAPT技术抽吸取栓1次后,通过React™71导管于LICA远段造影,提示LMCA完全再通,前向血流mTICI分级3级,无血栓向左侧大脑前动脉或经前交通动脉向右侧前循环逃逸。



05
术后

术后即刻头颅CT:左侧尾状核头、壳核、苍白球、内囊后肢等处高密度影,提示上述区域血脑屏障不完整;通过能谱CT去碘重建后高密度影完全消失,提示暂无术后高灌注出血等。但血脑屏障破坏容易发生出血转化。图片↓


术后第五天头颅MR:左侧基底节区混杂信号影,考虑为脑梗死灶内有渗血。


二、颈内高负荷血栓闭塞取栓-艰难的挖地道

原创:赵宝元医生-武威市中医院

挖地道一样“裸奔"抽吸,结合SWIM支架十抽吸,开通高负荷血栓闭塞颈内动脉。


01
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50岁,“突发意识模糊,左侧肢体失动2小时”入院。

既往有糖尿病史。

入院后心电图示:心房颤动。

急查CT无出血。

NIHSS评分14分。


02
术前诊断

1.心源性栓塞;

2.右侧颈内动脉糸统急性闭塞。


符合血管内治疗三个“6”原则。

时间<6h,NIHSS评分14分,CT-ASPCTS评分7分。DWI浅淡高密度影。


考虑大血管闭塞静脉溶栓不能再通,直接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入院后核磁共振示:DWI示右侧大脑半球浅淡高密度影提示大脑中区域急性梗塞。提示上干、下干区域损害,内囊和大脑前未受累。


急诊介入血管内取栓治疗,造影示:弓上血管右侧颈内动脉显影浅淡,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造影剂呈火苗样窜动,未向颅内供血,提示:远端闭塞。左侧颈内动脉大脑前未向右侧代偿。


03
手术过程

镇静+局麻:患者躁动不安给予右美托米定200ug(1ug/kg)---15ml泵入(10分钟)(镇静平衡,无心率变化)-6ml/h-微调。


同轴技术通路建设:右侧股动脉置8F动脉鞘,0.035in泥鳅导丝携带5F单弯导管外衬8F导引导管同轴到达右侧颈总动脉近分叉处。撤出单弯导管和泥鳅导丝。


裸奔抽吸负荷减容:过导引导管将6F通桥中间导管置于颈内动脉起始部,裸奔"边抽吸边上,抽吸3次,到达C4段,但以远血管仍不通畅。


微导管导引中间导管到位抽吸:考虑中间导管通过海绵窦端迂曲,有可能损伤眼动脉或造成血管损伤,微导丝携带微导管,在中间导管支撑下到达C6-M1起始部,撤出微导丝和微导管,中间导管再次边抽吸边上至M1起始部,抽出部分血栓,中间导管手推轻微造影示大脑前通畅,大脑中动脉起始部以远仍不通。--见到了曙光


支架+抽吸-裸支架导丝---抽拉结合


支架置入:再次将微导丝偿试通过M1段,到达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分,跟进微导管至分叉部,通过微导管释放slitare4ⅹ20mm取栓支架,静置5-10分钟,向前跟进通桥6F中间导管至M1。


拔出微导管,裸支架导丝一抽拉结合:缓慢撤出微导管与体外,保留中间导管最大管腔,充分进行中间导管抽吸30秒-1分钟,边回拉支架的同时抽吸中间导管,将支架半收拢入中间导管一体撤出。抽出大量黯红色血栓,支架内抓出黯黑色血栓。下图↓


抽吸8Fguiding导引导管后手推造影示大脑中动脉上干、下干通畅,远端血流良好,但上干、下干分叉后血管内仍有发白,考虑仍有血栓或斑块。


再次取栓:再次将支架置于M2段上干,释放支架,跟进中间导管至M1分叉近端,抽吸取栓。血流通畅。


04
术后

术后大脑中动脉推注替罗非斑6ml。


导引导管造影示:右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完全通畅。


术后复查CT造影:少量造影剂外渗。术后6小时内左侧上下肢肌力2级,问答基本切题,言语流畅。


05
体会

1.中国人群IACS发病率高,支架十抽吸→抽拉结合方法进行血管复流更为合适。


2.栓子或者游动的血栓很容易卡顿在分叉血管处或者穿支动脉起源处。如果主干血管直径突然变小,提示存在原位血栓性狭窄,游动的血栓不太可能卡顿在正常血管主干上。而ICAS血栓性血管闭塞常常累及动脉主干。


3.支架取栓十抽吸,以支架释放于远端起到滤网阻挡作用防止血栓逃逸,拔出微导管裸支架导丝,中间导管充分抽吸为主。


4.近端火焰样造影剂窜动征象往往提示远端闭塞,支架取栓开通远端前务必进行充分抽吸,抽净近端血管内滞留血栓,防止向远端逃逸。


5.裸奔抽吸,弯道超出超车注意安全,最好在微导丝、微导管导引下前行,防止损伤眼动脉和海绵窦血管。


6.大负荷血栓应用BADDASS取栓技术球囊导管近端阻断血流,裸导丝支架、双抽吸,抽吸力更有利。


7.术中首选给予糖蛋白ⅡbⅢα抑制剂,使血小板灭活,继而避免发生反复的血管闭塞。


8.高负荷血栓术前做好去骨瓣减压的患者沟通,必要时及早去骨瓣以减压保存生命。


三、ADAPT技术抽吸取栓1次通畅

原创:赵宝元医生-武威市中医院

患者70岁,心房纤颤,突发意识模糊,右侧肢体失动2小时,NIHSS评分20分,行血管内治疗。


MR检查DWL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下图↓滑动查看







经右侧股动脉入路,8Fguiding到达C1段起支撑,微导丝、微导管导引下(不通过血栓)通桥070中间导管到达M1段接触血栓部位,保持中间导管稳定进行负压抽吸,无回血,负压下下移中间导管仍无回血,在负压抽吸下缓慢回撤中间导管至8Fguiding后迅速回撤至y阀内。抽吸8Fguiding至血流畅,无血栓。



抽吸出2块血栓:


术后造影血流通畅,无残余狭窄。




术后第2天复查CT无出血,无明显梗塞灶。




术后思考

1. 取栓手术,策略大于操作。

中国ICAS高发,使用抽吸疗法,需有充足预判为非ICAS病变。本病例结合病史、CT平扫所示高密度征、造影所示闭塞处“杯口征”、"刀切征、截断征"表现,支持为心源性栓塞。


2. 取栓手术,操作需谨慎。

不是所有的血管情况、导管都适合“裸奔”,盲目“裸奔”可能导致动脉夹层,给病人造成极大伤害。


3.掌握规范,稳步推进导管,盲目“飘逸和弯道超车"事故多发。养成"慢功出细活"的习惯,在微导丝导引下,步步为营,稳扎稳抽稳取。


任何偏执的、粗暴的习惯都会付出代价。


四、开通颈动脉起始部大负荷血栓

原创:刘永昌、李严医师 分享

从2015年前,举步维艰的黑暗;到2015年,指南更新的曙光;再到今日,取栓终成主流。取栓是什么?是一次手术?是一项技术?


它是一门艺术。一台手术的成功,离不开术前的思考判断,离不开术中的妥帖操作,离不开术后的复盘总结。

01
病史简介

患者基本信息:

主因意识不清伴右侧肢体无力3小时入院。

查头CT:未见出血,以脑梗死收入院。


02
术前查体情况

右侧肢体肌力0级,左侧肢体可见不自主活动。心房颤动。NHISS评分21分。


术前检查影像:





03
术前思考

首先结合病史特点、辅助检查及临床表现,突发起病、意识障碍、凝视、偏瘫、失语,考虑大血管闭塞;心房纤颤、DSA影像特点、发病部位为颈动脉起始部(心源性栓塞好发部位),考虑发病机制考虑为心源性性栓塞。


根据发病机制,制定手术策略-首选抽吸。



04
术中操作

抽吸策略:针对近端大负荷量血栓,采取大管径、强负压、轻接触、瞬间高负压等技术进行抽吸。


抽吸过程:由8F导引导管支撑,0.035in超滑导丝导引React™71导管置于血栓起始部,每次轻接触,抽吸1-2分钟,部分血栓可直接抽出,部分血栓需将React™71导管撤出体外,头端可见大量血栓,同时部分血栓嵌入导管内。



05
复盘总结

目前针对颈动脉起始部心源性血栓,首选抽吸,而不同的血栓性质及病变特点,导致效果千差万别。但大口径、顺应性好、稳定度高的抽吸导管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

① 以上病例使用React™71导管抽吸,没有发生逃逸,达到预期效果。

② 需分次才能取出完整的血栓,对于导管的稳定度有较高要求,导管强度必须能支撑多次到位。在顺应性好的同时,保证了导管的稳定度,保障了手术的顺利完成!


四、开通基底动脉尖

01
患者基本信息

男性,71岁,醒后卒中,被发现意识不清4小时。

术前查体情况:轻度意识朦胧,口齿不清,右侧凝视,左侧肌力2级,NIHSS评分18分。

既往史:高血压,房颤,未抗凝。


02
术前影像

CT提示基底动脉高密度征。


CTA:基底动脉尖闭塞。


心电图提示房颤。


DSA:右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基底动脉动脉未显影。


左侧椎动脉造影:基底动脉尖闭塞。


双侧颈动脉造影未见后交通动脉发育。


03
手术过程

6F 70cm长鞘作为支撑导管,React™ 71到达血栓部位抽吸。


使用同轴技术将React™ 71送至血栓处。



抽吸过程:20ml注射器持续负压抽吸,抽吸起始React™ 71轻轻向前推进接触并摄取血栓,随后保持管头不动持续抽吸10秒左右,若未见血液显著回流(可能衔住了血栓),缓慢回撤导管直至血液明显回流。观察抽出的血液中有无血栓。本例患者抽吸了2次直至血液回流通畅。随后轻轻手推造影证实闭塞血管恢复通畅。



04
术后

术后基底动脉尖完全开通,远端无灌注缺失。


05
小结

1. 基底动脉尖血栓首选抽吸。


2. 取栓手术,操作需谨慎。

不是所有的血管情况、导管都适合“裸奔”,盲目“裸奔”可能导致动脉夹层,给病人造成极大伤害。应该在微导丝辅助下中间导管稳妥到位。


3.掌握规范,稳步推进导管,盲目“飘逸和弯道超车"事故多发。养成"慢功出细活"的习惯,在微导丝导引下,步步为营,稳扎稳抽稳取。


任何偏执的、粗暴的习惯都会付出代价。


五、脑干梗死一一基底动脉狭窄急性闭塞抽拉结合取栓


原创:赵宝元医生 武威市中医院

01
患者信息

患者,ⅹx花,女性,66岁,反复发作头昏、头晕,以"言语不利,意识模糊,呈嗜睡"入院。经核磁检查脑干和双侧小脑急性期梗塞灶。


02
术前评估

患者入科后评估NlHSS评12分,DWL-ASPECT评分6分。考虑为基底动脉闭塞可能。


已超过了溶栓治疗黄金时间,行血管内治疗机械再通。



造影显示:左侧椎动脉纤细,Ⅴ4段以远未向远端供血。左侧椎动脉为优势椎动脉,V1-V4段血管正常,V4段以远未向远端供血,考虑闭塞。



决策:血管内支架机械取栓。


03
手术过程

建设通路:

更换8F动脉鞘,0.035in泥鳅导丝携带5F单弯造影导管和8F导引导管同轴到达左侧椎动脉V1段起到通路和支撑作用。


微导丝携带微导管,将5F125cm银蛇中间导管到达V3段,微导丝偿试通过闭塞部位到达基底动脉尖部进入左侧大脑后动脉P1段。跟进微导管到达基底动脉尖部,微导管造影可见大脑后动脉通畅。




回撤微导管造影可见基底动脉尖和双侧大脑后动脉通畅。


释放取栓支架:

将6X30mm支架释放于基底动脉尖部。

支架释放后微造影可见基底动脉尖和双侧大脑后显影。

支架放置5分钟使支架充分展开,微造影可见基底动脉血流通畅。


抽-拉结合取栓

1.裸支架导丝:

缓慢拔出微导管于体外,最大限度增加中间导管管腔,有利于抽吸。


2、充分抽吸:

跟进中间导管至基底动脉超始部,利用50ml自制负压卡口注射器连接中间导管进行负压抽吸。抽吸出黯红色血栓。


3.回拉支架:

负压抽吸中间导管的同时,将取栓支架缓慢拉入中间导管撤出体外。


4.抽吸清理通路:

继续抽吸中间导管直至血流通畅。





04
检查取栓结果

1.造影显示:基底动脉血流通畅。远端供血良好,双侧大脑后动脉供血良好。


2.基底动脉中下段重度狭窄。


整理者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