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5日,由加奇生物主办的“探囊取物-BASIS技术研讨会”在云端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管生教授和广东省中医院王以舟教授共同主持,福建漳州市医院陈文伙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张翔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朱勇教授分别在线上作精彩的专题报告,此外还有十余名来自国内神经介入领域的知名专家,围绕BASIS技术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让我们一同回顾一下本次会议的精彩瞬间!

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观看大会精彩回放
道与术-BASIS技术知行合一
开场致辞
会议伊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管生教授开场致辞表示,本次由加奇生物主办的“探囊取物”学术研讨会,聚焦神经介入领域最活跃的领域——急诊取栓AIS大血管闭塞患者。在我国,几乎有一半的病例是ICAS,因此针对这一特殊类型,器械的选用、技术的改进和理论上的思辨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本次会议云集国内的顶尖取栓高手,期待今天的学术活动能够圆满成功。
广东省中医院王以舟教授致辞表示,很高兴能够参加由加奇生物举办的“探囊取物”会议。今天的会议可能是一次革命性的会议,如果我们能将BASIS技术这一概念推广出去,那么对于取栓将是长远的进步。对于我们国人来说,今天的会议只是一个开端,而未来我国的取栓事业将更上一层楼,期待今晚各位讲者带来的新观念、新技术。
专题讲座
福建漳州市医院陈文伙教授带来《ICAS-LVO处理新策略:BASIS技术》主题报告。作为BASIS技术(远端取栓支架保护下的球囊血管成形术)的创造者,陈文伙教授首先介绍了BASIS技术的步骤和技术详解。随后,陈文伙教授带来三例病例展示:病例1,72岁男性患者,“被发现人事不清3小时”急诊入院,末次正常到发现1小时,查体:昏迷,四肢瘫,NIHSS评分32分;病例2,61岁男性患者,头晕10天入院。NIHSS评分3分;病例3, 76岁女性患者,“进行性左侧肢体无力1天 ”急诊入院,查体:神清,左侧肢体瘫,2级,NIHSS评分11分;三例病例均使用使用Syphonet® 4*30mm和Maverick 2.5*15mm治疗。最后,陈文伙教授总结了使用BASIS技术的如下几点经验和心得:1)BASIS技术安全可行,未来可能改变急诊ICAS闭塞的处理方式;2)BASIS技术成功的关键是Syphonet®取栓支架;3)BASIS技术可扩大到亚急性及慢性颅内外闭塞或狭窄的血管内治疗;4)BASIS技术处于初级阶段,可能面临意想不到的技术问题。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张翔教授带来《探囊取物-BASIS技术病例分享》主题报告。该病例为一名73岁男性患者,突发意识障碍10小时;来院查体:神志昏迷,刺痛无发声,无睁眼,肢体屈曲,双侧瞳孔直径1.5mm,双侧病理征阳性;使用Syphonet® 4*30行BASIS技术治疗。随后,张翔教授分享了几点有关BASIS技术的经验:1)结合快交球囊能减少微导丝交换风险;2)同轴扩张远端抓捕篮降低血栓或碎裂斑块逃逸;3)支架释放有助于判断狭窄程度;4)结合抽吸达到远近端血流控制;5)颈动脉支架异同;6)慢性颅内动脉狭窄/闭塞开通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朱勇教授分享《基于BASIS技术治疗后循环卒中一例》。该患者为男性,因“右侧肢体麻木无力1天”入院就诊;CTA示脑动脉硬化,左椎动脉 V1 及左大脑后动脉 P2 不显影;结合临床表现及造影高度怀疑左侧V1段血栓或斑块脱落造成动脉-动脉栓塞,尝试BASIS技术开通血管。在详细介绍患者治疗过程后,朱勇教授分享了几点关于本病例的心得体会:1)BASIS技术在处理近端狭窄时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有效防止不稳定血栓或斑块脱落造成远端再次栓塞;2)在开通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血管时,0.017in微导管外径小,更容易通过闭塞或重度狭窄段血管,能兼容0.017in微导管的取栓支架可减少器械交换,降低因器械交换所致的并发症发生风险。
论辩 洞鉴 明理-畅谈BASIS技术
唇枪舌剑-要点难点讨论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乔宏宇教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袁正洲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张颖影教授对BASIS技术有关的要点、难点展开了辩论。
乔宏宇教授:应用BASIS技术中遇到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适用范围:确实需要颅内栓塞保护;在急诊,最佳场景C3-6的ICAS闭塞(+M1栓塞);在择期,颈动脉T部位置的栓塞保护。2)安全性评估:富穿支节段、重要分支部位,是否增加血栓移位闭塞开口事件;3)完善技术细节:确保血栓清除最大化,避免狭窄段血栓残留;优化器械匹配和成本控制。
张颖影教授:对于ICAS患者,如果我们能判断患者的血栓负荷,那么对于是否要过中间导管、是否要拉栓或者是否做球囊扩张以及是否使用5F/6F导管,都是有帮助的。
袁正洲教授:目前国际上关于远端保护的取栓装置已有2-3种上市,暂时还未进入国内。对于非急性期闭塞开通的评估,相关影像技术可能相对较差,但如果能对患者提前进行量表评分,可能会有助于我们在未来精准地选择患者。
慎微者著-技术细节探讨
在本环节中,河南省人民医院朱良付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霍晓川教授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肖亚平教授等与会专家对BASIS技术的细节展开了详尽的探讨。
▸1.取栓支架需要回收多少到球囊导丝腔内?
陈文伙教授:取栓支架回收多少到球囊导丝腔内要依据术者判断狭窄所在的位置,在狭窄位置进行扩张。
肖亚平教授:Syphonet®支架全程显影,支架打开不良的地方就可能是狭窄段,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地方进行球囊的定位。
▸2.BASIS技术应如何选择支架品牌和直径?
陈文伙教授:在使用BASIS技术时,我通常使用的球囊导管是Maverick,它的稳定性非常强,且内腔相对其他导管更大,可搭配Syphonet®取栓支架使用。此外,Maverick的头端特别精细,能够把血栓往两边挤;如果头端不够尖,有可能会造成小的血栓卡住,收不回来。
▸3.如何选择球囊规格,是否担心球囊过度扩张的问题?
肖亚平教授:我们可以对Syphonet®支架远端打开处直径进行测量,这样便于判断血管直径,然后根据血管直径选择球囊,这样就不太可能出现球囊过度扩张导致血管破裂或严重夹层的情况。
▸4.如果球囊扩张出现夹层,中间导管越过斑块是否对内膜的损伤更大?
肖亚平教授:如果球囊扩张出现夹层,我们可以将中间导管放在狭窄近端进行抽吸,然后再将支架取回,帮助减少中间导管越过斑块对于内膜的损伤。
▸5.应用BASIS技术有没有失败的案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BASIS技术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陈文伙教授:目前我做了12例,都能够过去,使用球囊也很顺利,有时会有点卡顿,原因可能是由于球囊顶住血栓导致。此外,Syphonet®支架本身是一个取栓支架,对于ICAS病变特别适合,而不仅仅适用于BASIS技术。
肖亚平教授:BASIS技术主要用于ICAS远端有大负荷血栓的病例中,虽然支架被血栓卡住了,但往下拉时狭窄会把整个血栓挤掉。
▸6.是否考虑使用BGC来处理单纯大负荷血栓问题?或者考虑在远端放支架预防血栓逃逸、在近端使用抽吸导管吸栓?
陈文伙教授:这一点还没考虑过,如果是颈内动脉血栓,一般是使用BGC来阻断血流,在大脑中动脉还没有尝试过。如果是远端保护的同时在近端抽吸,那么需要更大的管腔,可能会存在“打架”的问题,我个人可能不会考虑去做这样一种术式。
霍晓川教授:关于穿支的问题,如果不是特别大的穿支,对于有些比如基底动脉狭窄,术者会担心拉栓或远端血栓量不大时,动脉溶栓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不用过度扩张。对于V4段、C6段,也没有高负荷量血栓的病例,BASIS技术可能是未来的首选方式。
高瞻远瞩-未来应用
在本环节中,武汉市第一医院刘文华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李子付教授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刘曙东教授对BASIS技术的未来应用展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1.慢闭开通的保护性措施?
李子付教授:通常我们会做一些管壁成像。若闭塞时间相对较短,我们要当心远端是否存在新鲜的血栓,可以通过管壁成像来看管腔里面的情况。若通过管壁成像看到远端有继发血栓或近端合并夹层,则可通过球囊扩张将血栓挤出,远端使用BASIS技术,利用Syphonet®等网篮结构加以保护。如果是近端,则倾向于使用BGC。对于慢闭开通,特别是椎动脉起始部远端管腔正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Spider保护伞。
▸2.颈动脉闭塞开通的远端保护?
李子付教授:如果是在急性期开通远端保护,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球囊guiding,使用BGC技术,球囊先阻断,再将球囊guiding进到闭塞远端,直接使用中间导管抽吸,轻微冒烟后观察远端是否有继发血栓;二是非球囊guiding,8F guiding或神经长鞘技术,近端阻断,远端抽吸,冒烟后观察到远端大负荷血栓,通过反复SNAKE技术清理血栓,然后使用Spider保护伞。
▸3.颈动脉串联病变?
刘曙东教授:我们需要在现有基础之上更进一步发展远端保护装置。使用Syphonet®支架做BASIS技术需要满足几个前提:一是远端有血栓,二是看ICAS狭窄程度。Syphonet®支架可全程显影,可以在支架打开后根据支架的轮廓判断狭窄程度。如果狭窄不严重,在近端抽吸导管或中间导管到位的情况下,即使远端有血栓,也没有必要上球囊,直接取栓即可。对于狭窄程度非常严重的病变,则使用BASIS技术进行治疗。
▸4. 怀疑AIS合并ICAS?
刘文华教授:如果每个单位的卒中中心在取栓之前都能做到非常精准的影像评估,则没必要将BASIS技术应用到所有的患者中;而对于某些亚型的患者,类似于Syphonet®支架这样能用于取栓、判断病变和保护的支架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5.ICAS-LVO在降低再闭塞率方面有哪些经验?
王以舟教授:我个人习惯用2.0球囊。除了做球囊扩张之外,术中给予欣维宁的时机也很重要。若患者并非高度狭窄,只是斑块脱落造成的局部血小板聚集,导致血管闭塞,这种情况下使用欣维宁,也许不需要做球囊扩张,血管就会畅通。若患者为高度狭窄,则在使用欣维宁后,再进行球囊扩张,这样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李子付教授:如果能在绿色通道就能判断患者是否为ICAS,使用欣维宁则可能实现早期开通。欣维宁静推负荷量为6-10mL,静脉维持剂量为6-12mL,根据患者体重进行选择。
乔宏宇教授:我个人对于术前使用欣维宁持保守态度,我们从未在术前使用过欣维宁。我们最早使用欣维宁的时间点是在取栓支架摆开之后,然后静脉维持。这时我们已经确定患者为ICAS闭塞,而且再通基本完成。术后一旦复查CT发现造影剂有面积较大的渗出,就停止使用欣维宁,因为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尽管我们积极使用欣维宁的本意是非常善良的,但还是存在很大的医疗风险。
会议总结
大会主席管生教授作会议总结,今天的会议讨论非常热烈,完美地体现了本次会议的口号——“论辩、洞鉴、明理”。BASIS技术在远端继发血栓的急性/非急性病例进行高效安全处理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本次会议初步病例的应用及讨论值得各位神经介入同道进一步应用、验证和改进。
大会主席王以舟教授总结表示,今天的会议非常精彩,各位专家针对大血管闭塞AIS取栓的BASIS技术进行了宝贵的经验分享,尤其是最新的远端保护概念。我想今天的会议是一个开端,希望未来我们能够将BASIS这项技术做得更好,也希望厂家能结合专家们的临床经验,改善材料,让这项技术更进一步,更好地惠及患者。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观看路径
脑医汇旗下神介资讯直播技术支持
电脑端:登录网址
https://www.medtion.com/meetingInfoLive.jspx?id=2396
即可进入会议界面
直播结束后可通过同链接观看录播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