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既往有脑梗死,平时规律服用阿司匹林二级预防治疗的患者,突发脑出血住院治疗。那么,患者的脑梗死该如何治疗?以后还能服用阿司匹林吗?什么时候可以恢复阿司匹林的用药?
一个既往有房颤的患者,突发脑出血,抗凝治疗怎么办?
一个换过心脏瓣膜的患者,发生脑出血,又该怎么办?
类似于上面的困境,临床中并不罕见,一方面基础疾病需要抗栓治疗,另一方面眼前的脑出血抗栓后又怕加重出血……
咋办呢?

《2022年美国AHA/ASA自发性脑出血管理指南》第52页,对以上情况作出如下的推荐:
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如果合并心脏机械瓣膜、左心辅助装置等高血栓栓塞风险基础疾病,早期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是合理的。(吴川杰说:早期是多早?14天后貌似是合理的)
有抗血小板治疗适应症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根据风险和获益重启抗血小板治疗预防血栓事件可能是合理的。(吴川杰说:具体什么时间重启,目前尚不清楚,需要个体化评估,多数可以在3个月左右重启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可以考虑根据风险和获益重启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事件和降低全因死亡率。(吴川杰说:这里请注意可以考虑may be considered的语气)
对于合并房颤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如果决定重启抗凝治疗,在权衡患者个体化情况平衡风险和获益后,可以考虑在脑出血后7-8周开始抗凝治疗。(吴川杰说:抗凝可以首选新型抗凝药,虽然这方面证据尚不充分)
对于合并房颤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如果认为不适合抗凝治疗,可以考虑左心耳封堵以减少血栓事件的风险。(吴川杰说:理论上讲这是一个好办法)
吴川杰说

以上指南推荐,红色部分是指南推荐的原文,蓝色部分是我根据指南引用的文献做的个人注解,目的是增加指南推荐临床可操作性。
指南推荐中多次提到,要根据风险和获益,临床中要关注不同原因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风险差别很大,比如CAA相关脑出血再出血的风险是7.39%/年,而非CAA相关脑出血再出血的风险是1.11%/年。
脑出血后的抗栓治疗,原来您遇到类似的情况都是怎么抉择的呢?看完今天我的分享,以后您会怎么抉择呢?
多数临床医生都希望遇到的每种临床情况,都有已知的固定标准治疗。而事实上是,多数的临床现状能有个治疗原则就已经不错了。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跳出固定思维,站到一个高度,充分权衡治疗的风险和获益,同时结合患者和家属的治疗意愿。
其实,除了今天咱们聊到临床问题,很多时候的临床治疗都会有矛盾。比如前几日值班,遇到一位1周前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既往无消化道疾病史,住院期间突发下消化道出血,1天内间断排出血性液体和血凝块,估计约700ml。补液后,患者暂时生命体征平稳。如何处理呢?
从一名神经科医生的角度看,这个需要紧急处理啊,否则血容量下降,灌注不足影响脑灌注,可能会加重脑缺血,同时活动性出血影响抗栓药物使用……
结直肠镜是首选检查这个没错。消化科会诊后认为,急诊结肠镜发现出血点可能性低;麻醉科会诊后认为,患者配合度差,需要全麻,麻醉风险高。怎么办?
决策治疗方案的时候,您是否了解以下的数据?
如果便血中有血凝块,患者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极低。
80-85%的急性下消化道出血会自发停止。
下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为2-4%。
单纯下消化道出血进行结肠镜检查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2%。
下消化道出血进行结肠镜检查,45-90%可见明确或潜在出血灶。
是否肠道准备,出血后是否尽早检查,对结肠镜的阳性率有很大影响。
急性脑梗死的全麻风险究竟有多高?
如果您遇到类似的情况,了解以上数据前后,您会如何抉择呢?
最后,分享一点个人感悟……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