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6日发布 | 1107阅读
小儿

小儿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类型及预后

周玉会

编译文章投稿作者

gaom

编译文章投稿作者

邱天明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达人收藏




































































































































德国科隆大学附属医院的Stephanie T. Jünger等分析儿童AC的临床类型和预后因素,发表在2022年6月的《Neurosurgical Review》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Jünger ST, et al. Neurosurg Rev. 2022 Jun 3. doi: 10.1007/s10143-022-01809-0.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蛛网膜囊肿(arachnoid cysts,AC)可发生在颅内不同部位。目前,对其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尚存争议。德国科隆大学附属医院的Stephanie T. Jünger等分析儿童AC的临床类型和预后因素,发表在2022年6月的《Neurosurgical Review》在线。

研究方法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9月间接受AC手术的63例患儿的人口统计学、临床、影像学、手术特征和预后资料。63例患儿中,男性71.4%;平均年龄50个月(0-191个月);平均随访40个月(0-121月)。81%患儿出现颅内压(ICP)增高的症状,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占15.9%和头痛占11.1%。AC主要类型为Galassi囊肿(30.2%),其次为鞍上囊肿(14.3%)、四叠体囊肿(12.7%)、小脑后囊肿、桥脑小脑角(CPA)囊肿和中线囊肿(各11.1%)以及大脑半球囊肿(7.9%)。27%或58.7%的患儿进行内镜和显微手术开窗治疗,6.3%或57.9%患儿置入导管或分流管(图1)。其中33.3%和12.7%的患儿需进行再次手术治疗(图2)。1岁以下患儿再次手术治疗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3)。术后AC体积减小85.7%。70%的患儿无症状,5%的患儿有头痛,22%的患儿有发育障碍。所有局灶性神经症状均消失(图3)。AC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后取决于年龄和囊肿部位。婴幼儿AC复发和再次手术治疗比率显著升高(p=0.003)。中线囊肿伴胼胝体发育不全(CCA)与发育障碍有关。


图1. A-C. MRI-T2加权成像显示,2岁男性患儿矢状窦血栓形成后出现逐渐增长的Galassi囊肿。D、E. 显微手术开窗后长期随访显示AC稳定。


图2. 两例婴儿复杂中线囊肿伴脑畸形。A、B. 分别为1例患儿开窗成功后的MRI-T2和MRI-T1成像。C、D. 另1例由于脑脊液吸收不足,行开窗加额外分流后的MRI-T2成像。


图3. A-C. MRI-T2成像显示11岁男孩左侧CPA小囊肿。D、E. 囊肿切除前后术中照片。患儿术后听力完全恢复。


研究结论



该研究结果表明,颅内AC的位置对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影响较大。AC的位置可决定AC并发症类型和数量。年幼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和预后差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幼儿AC的复发率和再次治疗率明显升高。伴CCA的中线囊肿发生发育障碍的风险高。然而,大多数AC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预后良好。


编译小儿蛛网膜.png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