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5日发布 | 1382阅读

【中国声音】不同血管内治疗方式用于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疗效比较

曹文杰

华山医院

王子高

王子高

达人收藏

椎动脉开口狭窄(VAOS)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且常伴有较高的卒中复发率。对于内科药物治疗失败的症状性VAOS,血管内治疗常作为首选的治疗方式。VAOS的血管内治疗方式包括植入裸金属支架(BMS)、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以及药物涂层球囊(DCB)单纯球囊扩张成型等。这三种不同血管内治疗方式用于症状性VAOS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不明确。


2022年6月11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董强与曹文杰教授团队World Neurosurgery杂志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Vertebral Artery Origin Stenosis”。该研究的患者纳入标准为:1)年龄≥18岁;2)积极内科药物治疗后仍有后循环缺血事件复发;3)缺血事件可以用VAOS来解释;4)VAOS狭窄程度≥50%;5)VAOS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6)术前mRS≤3分。该研究主要比较了三种不同血管内治疗方式(BMS、DES、DCB)用于症状性VAOS患者的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即刻残余狭窄率、随访期狭窄进展率、卒中复发率以及再狭窄率。


该研究共纳入46例患者,29例接受了DES植入(DES组),12例接受了BMS植入(BMS组),5例接受了单纯DCB球囊扩张成型(DCB组)。除年龄之外,三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性别、BMI、动脉硬化危险因素、首发症状、术前狭窄率等)无显著差异。三组患者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100%、100%、60%(P=0.008),术后即刻残余狭窄率分别为10.8%、20.2%、51.2%(P<0.001),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0%、0%(P=1.00)。


在平均14.1月的随访期内,共有4例患者(8.7%)出现靶血管供血区域内缺血事件的复发,包括DES组2例(6.9%)、BMS组2例(16.7%),DCB组无缺血事件复发(P=0.73)。三组患者在随访期内均未见颅内出血或血管性死亡事件。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血管影像学(DSA/CTA)的复查。三组患者狭窄进展率(与术后即刻相比)分别为10.1%、34.9%、-8.0%(P<0.001),再狭窄率分别为6.9%、50%、20%(P=0.007)。


三组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的狭窄进展模式有所不同。虽然术后即刻三组患者靶血管的狭窄率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但随访时DES组和BMS组狭窄率均存在显著进展(DES组,21% vs 10.8%,P<0.001;BMS组,55.1% vs 20.2%,P<0.001),而DCB组的狭窄率反而有进一步的缓解趋势(43.2% vs 51.2%,P=0.32)。



该研究结果显示,在内科药物失败的症状性VAOS患者中,DES、BMS与DCB这三种血管内治疗方式均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和较好的卒中预防效率。与植入BMS相比,植入DES可进一步降低术后再狭窄的发生。DCB单纯球扩成型虽然术后残余狭窄率偏高,但显示出持续改善狭窄的潜力。


该研究结果为内科治疗失败的VAOS的血管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DES植入是较BMS植入更为合理的治疗策略,而对无法接受/耐受支架植入的患者,DCB也可作为一种不错的选择。期待更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证明该假设。




[REF: Wang Z, Ling Y, Zhao H, Mao Y, Dong Q, Cao W. 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Vertebral Artery Origin Stenosis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2 Jun 11]. World Neurosurg. 2022;S1878-8750(22)00811-7. doi:10.1016/j.wneu.2022.06.026] PMID: 35700860



 

通讯作者简介

曹文杰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中华卒中学会青年理事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血管监测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介入协作组委员

SVN杂志以及临床内科杂志编委

擅长脑卒中急性期诊治和二级预防,脑血管介入手术,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和支架植入术。曾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医院脑研究中心进修学习(2012-2013)。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神经内科访问学者(2019)。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20余篇。承担省部级课题一项,参与国自然课题一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