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日本信州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的Satoshi Kitamura等人开发了一种能够在术中对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血管实时造影的近端球囊保护系统,该系统在提供近端球囊保护并抽吸情况下可以对病变血管逆行实时造影,有助于明确病变血管并辅助支架定位,文章发表在2022年7月《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杂志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Kitamura S, et al. J Neuroradiol. 2022 Jun 22:S0150-9861(22)00134-1. doi: 10.1016/j.neurad.2022.06.003.】
研究背景
颅内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对于强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经皮颅内血管成形术(球囊或支架成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存在术中栓子逃逸导致脑栓塞的风险。远端血流阻断、逆向血流或近端球囊保护等可能是降低栓塞风险的手段,但上述方法不能在术中对病变血管实时造影进行评估。
来自日本信州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的Satoshi Kitamura等人开发了一种能够在术中对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血管实时造影的近端球囊保护系统,该系统在提供近端球囊保护并抽吸情况下可以对病变血管逆行实时造影,有助于明确病变血管并辅助支架定位。本文以一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为例,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要点,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文章发表在2022年7月《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杂志上。
男性,52岁,以右侧肢体轻度瘫痪为主要症状入院。既往高血压和糖尿病史,血压及血糖控制良好。MRI提示左侧颈内动脉岩骨段重度狭窄(图1a),左侧半球分水岭区脑梗死(图1b),经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100mg,qd)及强化他汀药物治疗后症状改善出院。出院5月后,患者再次以运动性失语、右侧肢体严重瘫痪为症状入院,DWI提示左侧半球分水岭区新发梗死,HRMRI提示左侧岩骨段富脂质斑块(图1c),脑血管造影提示左侧岩骨段重度狭窄(78%,图1d),右侧颈内动脉造影提示前交通开放(图1e)。给与患者口服双抗(阿司匹林100mg及氯吡格雷75mg,qd)药物治疗,1月后患者症状改善,但仍有左侧颈内动脉狭窄责任相关的TIA发作。为了预防可能的卒中事件,术者对该名患者实施了“近端球囊保护下血管内实时造影并逆行抽吸技术”基础上的血管成形术。
图1. 药物治疗无效的左侧颈内动脉岩骨段重度狭窄患者影像资料(详见病例介绍)
全麻,经右侧桡动脉置入动脉鞘,4F西蒙2导管引至右侧颈内动脉(图2b)。经右侧股动脉置入动脉鞘,8F球囊导引导管经股动脉鞘引至左侧颈内动脉起始处(图2a),6F中间导管引至左侧颈内动脉岩骨近端,路图下,SL10微导管在2m 0.014in微导丝引导下越过病变段后交换3m 0.014in 微导丝(图2c),撤去微导管,充盈导引导管球囊防止栓子逃逸,经微导丝上行4*20mm Gateway球囊至病变段工作压扩张(图2d)后,经右侧颈内动脉造影导管造影同时经左侧颈内动脉6F中间导管回抽,可以看到病变血管实时造影情况,局部无夹层表现(图2e-f)。撤去球囊,沿微导丝上行4.5*20mm Wingspan支架跨越狭窄段定位后释放。6F中间导管持续抽吸至无可见栓子抽出为止。泄去导引导管球囊,左侧颈内动脉造影示狭窄较前明显改善(图2g-f)。
图2. 血管内治疗细节
术后MRI提示无新发脑梗死(图3a),患者口服双抗3月后改为单抗(阿司匹林100mg,qd)。患者出院mRS评分1分,术后9月随访MRA提示无支架内狭窄(图3b)。
图3. 术后即刻DWI(a)及术后9月MRA随访(b)
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成形术存在栓子逃逸风险,为了降低这种概率,已有多种同侧颈内动脉保护方法被报道:1)远端血流阻断;2)血流逆转;3)近端球囊保护(表1)。虽然上述方法理论上可以降低栓塞风险,但同时存在不能术中实时造影明确病变血管的缺陷,可能会导致支架定位困难、定位欠佳导致支架内狭窄等可能。
表1. 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成形术使用栓塞保护的文献回顾
本研究中描述的方法能够对病变血管进行实时造影(图4),能够在术中明确病变血管情况、辅助支架定位,但不能应用于前交通动脉不开放的患者人群。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该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图4. 近端球囊保护下血管内实时造影并逆行抽吸技术简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