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08日发布 | 981阅读
神经介入

Nautilus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

颜华

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

卢旺盛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许奕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达人收藏



来自保加利亚索非亚UH St Ivan Rilski介入放射科Sirakov A等人报道使用Nautilus辅助栓塞宽颈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结果在线发表于2022年7月的《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摘自文章章节



【REF:Sirakov A, et al. Interv Neuroradiol. 2022;15910199221113738. doi:10.1177/15910199221113738】



研究背景



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通过支架或球囊辅助栓塞可以处理大部分颅内动脉瘤,然而有一小部分具有特定几何特征的动脉瘤,如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ide-necked bifurcation aneurysms,WNBA),通常需要经验丰富的手术医生放置Y或X型支架来进行永久性的血管腔内重建,而这种技术操作较为复杂。此类患者是否有更好的治疗选择?囊内瘤颈桥接技术可以从动脉瘤腔内机械重建动脉瘤颈。Nautilus囊内桥接系统(EndoStream Medical,Israel,图1示)具有独特的设计结构,无需考虑动脉瘤囊腔的大小和形态,直接重建动脉瘤颈。来自保加利亚索非亚UH St Ivan Rilski介入放射科Sirakov A等人报道使用Nautilus辅助栓塞宽颈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结果在线发表于2022年7月的《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图1. Nautilus囊内桥接系统是由一个螺旋元件和一个远端环组成的自膨式植入物

该装置由一根外覆铂金线圈的镍钛合金制成。根据螺旋圈(B)的直径可分为4mm、5mm、6mm和7mm。当弹簧圈完全进入动脉瘤囊腔内后,可以通过解脱手柄(C)与输送系统分离。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2年5月期间接受Nautilus辅助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简易Raymond-Roy量表评估手术即刻以及随访动脉瘤闭塞率。所有患者无需术后进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在置入股动脉鞘时进行术中抗凝(50 IU/KG)处理。



手术过程

全身麻醉下完成全脑血管造影后,将造影导管经交换导丝更换为6F导引导管。当导引系统到达预定部位时进行三维旋转血管造影(3D DSA)。在3D DSA重建影像上进行动脉瘤形态学评估,选择合适的工作角度(清晰显示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并选择合适的Nautilus尺寸以及置入计划,并经Headway 17微导管进行血管内栓塞。将Nautilus放置在动脉瘤颈正中,当形成飞盘形状时缓慢回撤系统以调整Nautilus在瘤颈部的螺旋层数。然后将栓塞微导管经Nautilus中央开口置入动脉瘤腔(图2示),将Headway 17微导管后撤2-3cm,露出Nautilus标志点,释放该系统在整个操作过程产生的额外张力。当动脉瘤填塞充分后,撤出栓塞微导管,分离Nautilus装置并撤出微导管。最后进行血管造影,评估分支血管是否通畅及动脉瘤闭塞率。


图2. Nautilus辅助栓塞宽颈动脉瘤示意图

Nautilus的直径至少要比动脉瘤颈直径大0.5mm,动脉瘤宽径是弹簧圈栓塞最关键的参数,但在选择Nautilus时易被忽略。作者认为,较大的动脉瘤腔会为Nautilus置入提供更多空间,并进一步促进栓塞过程。由于镍钛合金的超弹性和柔顺的层状结构,特殊类型动脉瘤结构如动脉瘤/颈部交界面轴扭曲或瓶颈结构,不会影响Nautilus的瘤颈桥接能力。在选择第一个弹簧圈时,使用直径较大的弹簧圈,可以在动脉瘤腔内进行良好的成篮,使其适应并锚定Nautilus,更多地锚定在动脉瘤颈部。



研究结果

8例患者(8个动脉瘤)行Nautilus辅助栓塞治疗,平均年龄52.8岁(39-66)。其中3例为偶发动脉瘤,其余5例患者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者3例,前交通动脉者1例,后交通动脉者2例,基底动脉顶部者1例,颈内动脉者1例。动脉瘤平均长径为6.5 mm(4.1-9.1),动脉瘤平均高径8.9 mm(5.2-12.4),平均瘤颈宽径为5.2mm(4.5-6.2mm)。所有患者术前改良Rankin评分(mRS)均为0,在治疗时2例SAH患者为Hunt-Hess评级1级,2例为2级,1例为3级。所有动脉瘤均为宽颈颅内动脉瘤,其中5例位于动脉分叉处,3例动脉瘤颈部有穿支血管发出。


病例1

51岁男性,前交通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3D DSA影像上显示动脉瘤长、宽径为10 × 8.3 mm,瘤颈宽4.6mm,在Nautilus辅助下顺利置入8枚弹簧圈,术后即刻造影提示RR分级III级。术后3月血管造影随访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瘤囊轻微缩小(图3示)。


图3. Nautilus辅助栓塞破裂AcomA动脉瘤患者

A、平扫CT提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B、根据3D DSA重建影像进行栓塞策略选择,包括选择Nautilus尺寸和手术工作角度。C、工作角度下AcomA复合体血管结构。直径6mm的Nautilus被安全地放置在动脉瘤腔内,并慢慢回缩到瘤颈部;D、E随后通过Nautilus中心开口置入栓塞微导管。F、开始弹簧圈填塞;G、在最后的血管造影中观察到稳定的闭塞,RR III级。H、术后2月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


病例2

一例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D DSA影像上动脉瘤长、宽径为5.2 × 5.2 mm,瘤颈宽为4.5mm,并可见分支血管从动脉瘤颈发出,为避免置入支架影响穿支动脉。选择Nautilus辅助下栓塞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提示完全闭塞(图4)。


图4. 

A. 患者因左MCA动脉瘤破裂而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

B. 动脉瘤位于M2主干,动脉瘤颈部可见穿支动脉发出。C. 工作角度造影,6mm Nautilus成功释放在预定位置。E. 在VasoCT上确认瘤颈部完全重建和分支血管是否通畅。F,G. 随后通过Nautilus中心开口置入栓塞微导管,进行弹簧圈栓塞。H. 术后96天影像学随访观察到动脉瘤完全闭塞。


病例3

一位53岁女性,偶然发现5.1mm宽颈颈内动脉瘤。既往胃溃疡大出血病史。为避免永久性支架置入及口服DAPT治疗,选择Nautilus辅助栓塞(图5示)。


图5. 

A. 在常规CT平扫中偶然发现高密度。B. 3D DSA显示囊状颈内动脉动脉瘤。C,D. 由于出血性胃病共病,避免使用DAPT,并考虑使用Nautilus辅助栓塞作为适当策略。E. Nautilus植入防止弹簧圈突入到载瘤动脉。F. 术后血管造影显示稳定的闭塞,RR II类,在动脉瘤颈部见少量造影剂填充。G. 早期随访中观察到动脉瘤完全消失。


Nautilus均成功地放置在预定位置,完全覆盖动脉瘤颈部。经过Nautilus中心开口置入栓塞微导管无任何技术问题。该系列病例中,无器械移位、解脱困难、Nautilus器械突入载瘤动脉等情况。术后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6例,瘤颈残余1例,动脉瘤稳定1例。5例患者早期随访影像学显示动脉瘤闭塞率为RR I级。在随访期间,无任何动脉瘤复发的迹象,所有病例均未见Nautilus器械移位,表明即使动脉瘤没有完全闭塞,Nautilus装置一旦展开分离其状态也是稳定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以及新发神经功能缺失。



研究结论

Nautilus装置具有相当高的安全性,同时降低了治疗操作的复杂性。该技术的实际价值在于该装置完全兼容小微导管技术,且不需要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点评

Nautilus装置通过在瘤颈部的螺旋状结构,结合瘤体部的弹簧圈填塞,形成囊内的瘤颈与瘤体桥接系统,创新地解决了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栓塞难题。初期的病例显示共技术可行性高,同时栓塞效果好,并发症率低,值得关注。


关注宽颈颅内动脉瘤

 改良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代替支架治疗急性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

 pCONUS装置治疗宽颈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pToWin研究结果

 Contour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颅内动脉瘤的良好闭塞率研究:原理和即刻造影结果


微信截图_20220808105630.png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