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术前不需要双抗。
2.术前不需全身肝素化,但导管需要用肝素生理盐水滴注冲管(2000u肝素十500ml生理盐水),导管肝素盐水冲洗。
3.取栓过程不需要动脉溶栓,除非存在远端血栓。
4.供血动脉粥样硬化性:术中存在血管狭窄和血管壁弥漫性内皮损伤可给予GPⅡb/Ⅲa抑制剂替罗非班8一10ml(1ml/min)导管内推注,之后6~8ml/h泵入,与双抗叠加4小时。
5.心源性栓塞血管壁完整,取栓后不须双抗预防,术后无须抗凝预防,2周后予以抗凝治疗,最好选择新型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
6.动脉粥样硬化者术后24小时双抗治疗。
7.混合性病因(心源性十供血动脉粥样硬化):此类型操会导致弥漫性内皮损伤,建议GPⅡb/Ⅲα抑制剂(欣维宁)24小时,与GPⅡb/Ⅲα抑制剂重叠4~6小时开始双抗持续治疗2周。2周后启动抗凝联合单抗治疗。
8.病因不明:取栓后单抗治疗。如果行血管成形术,建议GPⅡb/Ⅲa抑制剂。
9.各种原因的血栓,取栓后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
10.控制血压120~140之间为宜。
局麻十镇静十有效固定
A、应用右美托咪定200μg/支:开始10分钟内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给予负荷量1μg/Kg,以后每小时0.2~0.7ug/Kg.h泵入。
备注:右美托咪定影响循环,输入过程中注意低血压、心动过缓。
B.镇静:米达唑仑10mg静注。
A+B配合:
右美托咪定200ug/50mL→15mL/h泵入(10分钟)→8mL/h(镇静平衡,无心率改变)→6mL/h→微调。
B.米达唑仑配合:50mg/50mL→在右美托咪定基础上推注2mg,再以3mL/h泵入(镇静达标后易出现深大呼吸头部摆动)
3.丙泊芬:手术及诊断过程中的清醒镇静:大多数患者每公斤体重0.5~1mg,大约1~5分钟能够初步镇静;镇静维持每小时每公斤体重1.5~4.5mg;如果需要快速加深镇静深度时可一次性注射10mg~20mg。
血管内径
对于无狭窄的血栓和大负荷量血栓裸奔抽吸有优势,大口径抽吸力強。
尤其原位狭窄性血栓,满怀希望裸奔到位,抽吸无效重新回位一抽拉结合。
裸奔很帅,弯道超车,注意安全,眼动脉部位容易嵌顿,小心通过,避免血管损伤。
大口径导管抽吸…
1.颈内动脉血栓裸奔抽吸
轻柔操作,边上边负压抽吸,挖地道一样前进。
2.M1抽吸,通过眼动脉是挑战。
Nαvien中间导管通过眼动脉后可撤出微导丝、微导管裸奔到血栓部位,导管口衔住血栓抽吸,如抽吸有阻力,可能衔住了血栓,负压下撤出Navien中间。
首先右侧股动脉置入8F动脉鞘,根据病情定位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明确责任病灶,血栓部位。
0.035in泥鳅导丝携带5F单弯造影导管外衬8F guiding导引导管,在泥鳅导丝导引下同轴到达颈内动脉C1段相对平直部位,建立起操作通路。撤出泥鳅导丝和单弯造影导管。
在8F guiding支撑下,0.014in微导丝携带0.021 微导管外衬6F Nαvien中间导管(或Reαct68、通桥070)到达C2段。
微导丝携带微导管穿过血栓远端,撤出微导丝。
小窍门: 微导丝猪尾巴样塑形,能够快速通过狭窄血管,避免进入分支血管。
用1mL小注射器在微导管内推注造影,明确血栓远端位置和观察远端血流情况,是否有前向血流。
造影显示前向血流通畅。
造影剂返流可见微导管头端位置。根据返流可判断血栓远端位置。
微导管头端至少超出血栓近端长度为所选支架长度,如支架4*20mm或6*30mm或5*30mm。
以确保支架释放时有效长度在血栓内。
冲洗导管鞘
微导管尾部连接Y型阀,连接盐水滴注冲洗Y阀排出微导管尾部气泡和丫阀内气体。
用肝素盐水从支架导管鞘头端冲洗导管鞘,直至近端有水滴,排尽导管鞘内气体同时起到亲水作用,以便支架输送时润畅。
扭松丫阀,将导管鞘顶紧微导管口后旋紧丫阀,向微导管内缓慢轻柔输送支架,直至柔软端(银灰色)全部进入微导管,黑色导丝部分进入微导管内,撤去支架导管鞘,手持支架导丝向微导管内推送支架。
推送支架,直至支架远端标记MaK点在微导管內超过血栓远端,(注意支架远端不能超过微导管远端而出头),支架近端标记maK点距离血栓近端10mm。 尽量确保血栓位于支架有效长度的中后段。
铆定支架位置后,控制推送支架导丝不下移,保持支架原位不动,缓慢回撤微导管,使支架远端出微导管与血管锲合,再回撤微导管前推支架,进行"推挤释放",将支架完全释放在血栓内,这样使支架与血栓结合更充分。
但头端闭合的第三代支架释放不能"推挤释放",保持支架导丝固定,回撤微导管释放。
确认支架标记mαK点完全暴露,脱出微导管,位于血栓内。
用1mL小注射器轻轻造影,观察支架释放后是否通畅,评估是否为狭窄、夹层。
取栓支架释放位置
影响血管开通的因素很多,包括闭塞部位、血栓性质、血栓负荷、血管路径、取栓装置设计……仅就技术而言,取栓支架释放位置对血栓抓取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释放位置过于偏向血管近端(支架前部覆盖血栓),支架通常难以可靠地抓住血栓,支架回撤时血栓也容易脱落。
理想的支架释放位置是以支架有效段中后部覆盖血栓主体(示意图),支架在回撤时能最大程度血栓减少脱落的可能。如果实在无法判定血管闭塞的准确位置,建议首次支架释放遵循“宁远勿近”原则。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支架释放位置合理,一次取栓实现血管再通。
支架释放后相当于临时支架置入,静置的目的使血栓与支架紧密结合,充分缠绵,提高取栓成功率。
回拉五步曲
1)、微导管向前推进,微导管头端包埋支架近端标记maK点,目的是收拢支架,拢紧血栓。
2)、旋紧微导管尾端Y阀,固定微导丝和微导管为一体。
3)、扭动Nαvien中间导管利用支架的牵拉张力(不是用力向上推)使Navien中间导管上窜超过大脑前动脉分叉,到达大脑中动脉M1段,尽量接近支架近端。一方面防止血栓逃逸到大脑前动脉;另一方面保障支架拉入中间导管内。
中间导管同轴技术跨过眼动脉
注意: Navien中间导管通过眼动脉开口是一个挑战,有时嵌顿在眼动脉开口通过困难。
由于中间导管口径大,仅用微导丝导引口大力小往往难以通过,嵌顿在眼动脉开口或出現"铲壁"现象。
操作时在微导丝、微导管的导引下同轴前行,小心通过,避免手法粗暴出现"铲雪"效应,损伤眼动脉。
塑形后同轴通过。
血管过于弯曲时中间导管难以通过眼动脉"窗台",易嵌顿于眼动脉,可将中间导管内衬单弯导管和泥鳅导丝蒸汽塑形后,中间导管与微导丝和微导管同轴通过"窗台"。
4)、关闭所有滴注。
关闭8F guiding导引导管、Nαvien中间导管Y阀的所有滴注,以增加抽吸力。
5)、负压抽吸
抽!抽!抽!充分抽吸!充分抽吸再拉!
用50mL注射器持续负压抽吸8F guiding导引导管和Nαvien中间导管。准备回撤支架。
抽拉协调结合: 下图
SwIM技术中间导管抽吸下支架取栓,减少了支架通过血管迂曲部位时血栓逃逸和对血管内壁的损伤,比单纯支架取栓更安全有效。
是抽吸和拉栓的协调结合技术,弥补了单纯抽吸和单纯拉栓的不足,所以要协调结合。
抽吸很重要,中间导管接触血栓,衔住血栓,持续充分抽吸,在支架切割和牵拉下血栓出现松动,易于抽吸。保持中间导管稳定,充分抽吸的前提下缓慢回拉支架到中间导管内,迅速回撤到y阀。
切忌未充分抽吸就急于拉支架。
1)、支架和微导管整体回撤
α、持续负压抽吸:
持续负压抽吸Navien中间导管的同时,将支架和微导管一体撤入Navien中间导管内,撤至Y阀内,快速扭开Y阀检查支架内血栓,继续连接注射器抽吸Navien中间导管直至血流通畅,无肉眼血栓。
b、回撤要点: 三慢一快二抽吸
三慢: 回撤起始要慢、进入Naver时要慢、通过迂曲部位要慢。
一快: 进入导引导管后要快。
二抽吸: Nαvien中间导管和导引导管要持续负压抽吸。
C、如果抽吸Navien中间导管有阻力时,可能头端贴壁,轻微下撤Nαvien是否通畅,如仍不通畅可能衔住了较大血栓,应将支架、微导管和Navien中间导管一体撤出。
2)、Navien中间导管和支架整体回撤
除非血管通路迂曲或者血栓较小中间导管足以容纳支架和血栓回撤无阻力,需要保留中间导管不下移,一体撤出支架和微导管。
如果血栓负荷大,抽吸无回血。 一般情况下支架铆定血栓后可缓慢撤出微导管,Nαvien中间导管保持足够大的内腔,跟进中间导管至支架近端,持续负压情况下将支架、中间导管做为一个单元一体Navien中间导管和支架。
目的在于防止支架内血栓受Nαvien中间导管的挤压而松散逃逸。
SWiM将支架拉入中间导管撤出体外
00
血栓负荷大,将支架和中间导管负压下一体撤出体外。
0
手绘取栓
裸导丝技术
裸导丝技术是利用支架锚定作用,保留支架输送导丝,同时撤出微导管。中间导管内仅保留支架输送导丝,内腔面积增加,经中间导管抽吸可以获得更大的抽吸血流(示意图如下)。
抽吸导管与取栓支架的抽拉结合
单纯采用支架取栓和单纯经导管抽吸的方式,都难以获得更高的血管再通率,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已经发展出多种取栓支架与抽吸导管的抽拉结合。
经中间导管抽吸,小心牵拉支架输送导丝以保持张力(支架位置不变),向闭塞部位推送中间导管,直至经中间导管抽吸遇到阻力时继续保持负压,取栓支架与中间导管作为整体缓慢撤出。
快速分离Y阀,小心检查清洗支架和导管,避免损伤支架和导管。准备再次取栓。
8Fguiding导引导管回抽无肉眼血栓和返流通畅后,通过Nαvien中间导管或导引导管造影检查血管开通情况,再通效果不满意,快速再次取栓。
取栓成功不等于功能恢复,严密观察病情NlHss评分、瞳孔变化、生命体征,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压、脑保护治疗。
生命还在冰点,随时反弹恶化…
机制:
1.脑组织水肿伴组织移位,不一定引起ICP升高,但可引起脑疝综合征(剧烈头痛及呕吐、意识改变、瞳孔改变、运动障碍等一系列综合症)。
2.出血伴占位效应。
3.进展性的缺血区域侧支脑血管流衰竭。
4.癫痫发作。
NlHss评分是最常用、最规范、最有效的评估方法,每增加2分或2分以上被认为是神经显着著恶化标志。
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应评估是神经评估重要指标。
术后每半小时检测一次NIHss评分和瞳孔变化、生命体征。
颈内动脉闭塞和大脑中动脉闭塞往往出现恶性脑水肿。
标准: NlHss评分>15~20分;脑CT扫描缺血征象累及>50%MCA区域;或核磁弥散加权成像梗死体积>145m3,既使接受最好的治疗死亡率仍达70~80%。
去骨瓣减压是最有效的治疗。中线移位5mm,在脑疝症状前,优先考虑去骨瓣早期减压。
聆听大咖的声音…
聆听大咖的声音
6小时间时间窗内三个"6"原则。
1. 符合DEFUSE 3及DAWN研究纳入标准
旨在明确距最后正常时间6-16小时的大血管(ICA或 M1)闭塞患者,是否可以从取栓治疗中获益。定量评估梗死核心和低灌注区域。
入选标准:低灌注体积 /梗死核心>1.8且最大梗死核心≤70ml的患者,随机接受取栓(任何FDA批准的取栓装置)或标准药物治疗,主要终点是90天mRS的位移分析。
DAWN以治疗时间窗为6~24h的取栓治疗临床影像不匹配的睡眠卒中和超时间窗卒中患者的研究。
时间窗6.5小时,NlHSS评分12分,ASPECT评分7分。
右侧颈内动脉和后循环向左侧大脑半球代偿
血管再通
血管再通后恢复良好。
时间窗3.5小时,NlHss评分15分,ASPECT 评分 4分?预后不良。
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血管再通。
取栓后高灌注出血,中线移位明显,预后不良。
病情危重,风险很高。时间就是大脑,生命之托,重于泰山。紧张的手术中,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遵循细节决定成败,慢功出细活,忙而不乱,急而有序的原则。生命只有一次,又如此脆弱…但拿出一搏的勇气和坚定,也许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