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边呢,我想和大家简单复习一下这个入路开放过程:
首先了解下神经外科乙状窦前入路分型
分型图解
图中蓝线为侧颅底范围,红线为乙状窦前入路显露范围,我有时候形容乙状窦前入路为终极侧方入路,最大可以暴露第2—11颅神经侧方,天下手术唯大不破。
当然首先要个性化、微创化定制手术暴露范围。
本人有幸经历了神经外科从大开大合年代到微创神经外科转变时期,期中过程受益匪浅!
传统骨瓣
传统骨瓣导致骨质缺损
颅骨表面标记
道上三角
骨迷路在岩骨位置
看图说话
根据需要显露颞下空间和长度大小选择切口前方长度,这种到达颧弓上缘切口已经很少用了。
绝大多数这个切口就够了
对于纯粹斜坡病变,这个切口就足矣!
乙状窦前入路切除斜坡病变开颅图片
乙状窦前入路优点
个人体会和总结
斜坡脑膜瘤(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肿瘤七病房)
术者:刘丕楠,毕智勇,杨智君。
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肿瘤七病房病例(颅内外沟通肿瘤和内镜颅底病房)
术者:刘丕楠,毕智勇,杨智君(神经肿瘤七病房)
这个斜坡脑膜瘤手术录像,术中感觉磨除岩骨骨质不够,又二次磨除。
多说无用,看录像吧!
另外一例斜坡脊索瘤,也许有的医生认为岩前入路也可,当时考虑脑干受压较重,病变下方也较低,乙状窦前入路开放经验多,所以选择了乙状窦前入路。
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做的是乙状窦前经迷路后入路,做这个入路的时候有的医生会遇到骨迷路遮挡,甚至显露病变困难。
第一:骨迷路遮挡,解决方案是尽量多磨除迷路后方和上方骨质,尽可能轮廓化半规管,实在不行牺牲部分上半规管;这个病变位置较低,磨除迷路后骨质得低至颈静脉球部为佳。
第二,岩前岩后脑板抬高脑组织高度不够,导致不能规避骨迷路遮挡。导致原因可能是暴露后颅窝岩后硬脑膜范围少(迷路后磨除骨质少,Trautmann三角小),另外可能是硬脑膜开放范围小,抬高脑组织受硬脑膜限制等。
老外多数主张硬膜外开放,磨除骨质换空间,其实国内流行的磨除骨质+牵拉脑组织方法多数情况下更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