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名古屋大学医院病理学和实验医学部的Yuta Tsuyuki等回顾性研究39例PCNS-DLBCL患者样本中免疫组化PD-L1的表达,进一步阐明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结果发表于2021年4月的《Neuropathology》杂志。
——摘自文章章节
【Ref: Tsuyuki Y, et al. Neuropathology. 2021 Apr;41(2):99-108. doi: 10.1111/neup.12705. Epub 2020 Dec 2.】
研究背景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PCNS-DLBCL)是指仅发生于脑、脊髓、软脑膜或眼部的DLBCL,小于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占脑肿瘤总数的2.4%-3%。除CNS以外或CNS复发的淋巴瘤以及与免疫缺陷相关淋巴瘤不属于此类。目前高剂量甲氨蝶呤(high-dose methotrexate,HDMTX)是PCNS-DLBCL的核心疗法。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或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1,PD-L1)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一个有吸引力的靶点。PD-L1是一种抑制性免疫检查点分子,通过中和其表面表达的PD-1,减弱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的活性,促进肿瘤发展。最近的研究报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包括淋巴瘤在内的恶性肿瘤效果良好;此外,肿瘤细胞或微环境免疫细胞中PD-L1的表达可能对预后有影响。
日本名古屋大学医院病理学和实验医学部的Yuta Tsuyuki等回顾性研究39例PCNS-DLBCL患者样本中免疫组化PD-L1的表达,进一步阐明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结果发表于2021年4月的《Neuropathology》杂志。
研究结果
39例(100%)肿瘤标本切片呈CD20阳性,2例(5%)CD5阳性,9例(23%)CD10阳性,27例(69%)BCL-2阳性,34例(87%)BCL-6阳性和37例(95%)MUM-1阳性;仅1例肿瘤为PD-L1阳性,而且临床病程出乎意料地长达92个月。其余38例根据微环境免疫细胞中PD-L1+细胞百分比分为3组。依据<5%、5-40%和≥40%的临界值对预后平均分层,三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21%、63%和100%(P=0.009)。含甲氨蝶呤(MTX)化疗组和不含甲氨蝶呤化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OS不同(分别为P=0.007和P<0.001)。多因素分析确定OS的三个独立不利因素:微环境免疫细胞上PD-L1阴性<5%(P=0.027)、深部结构受累(P=0.034)和功能状态评分(PS)2-4分(P=0.009)。
研究结论
研究者认为,DLBCL微环境中免疫细胞miPD-L1高表达与临床预后呈正相关,表明在PCNS-DLBCL患者队列中,使用单克隆抗体SP142通过PD-L1免疫组织化学评估方法可用于肿瘤预后分层。将来,进一步研究可能揭示PD-L1在PCNS-DLBCL中表达的临床和生物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