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01日发布 | 1091阅读
神经介入-狭窄

「“术”说卒中」第26期丨“刻槽载药,靶向点灌”---Bridge®药物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长期随访一例

李敬伟

南京鼓楼医院

达人收藏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高,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5%-40%。椎动脉狭窄(VAS)是引起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比,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预后差。其中,有9-33%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


针对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反复发作的椎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已然成为目前非常普遍的治疗方式。而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可以有效降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椎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期,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李敬伟主任带来Bridge®药物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长期随访的病例分享



01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56岁

简要病史

现病史:头晕2年,外院造影示双侧椎动脉狭窄,予以右侧金属裸支架植入后头晕好转,两月后头晕再发,椎动脉超声示右侧支架内再狭窄,左侧椎动脉V1段重度狭窄。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

查体情况

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02

术前影像学检查

头颅MRA提示颅内血管通畅,脑干陈旧性梗死灶。





DSA影像检查

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


右侧V1段支架内再狭窄,左侧椎动脉V1段重度狭窄。


03

方案及器械准备




初步诊断
  • 双侧椎动脉狭窄

  • 高血压病(极高危组





治疗预案

1. 患者右侧为支架内再狭窄,拟予药物球囊扩张,减轻局部增生。


2. 患者左侧椎动脉偏细,结合右侧支架术后短期再狭窄,左侧再狭窄风险高,建议药物支架植入术。





手术难度与风险

患者双侧椎动脉狭窄,考虑为头晕症状的责任血管,且存在卒中风险。后循环梗死可导致瘫痪、昏迷等严重卒中事件。可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行支架成形术,患者及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药物准备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术中涉及器械:

  • 鞘管:8F短鞘

  • 支撑导管:8F ENVOY导引导管

  • 微导管:Echelon-10微导管

  • 微导丝:Fathom 2m及3m微导丝各1根

  • 球囊:药物洗脱外周球囊

  • 支架:Bridge® 药物支架3.5*13mm


04

手术过程

1

微导丝微导管缓缓通过右侧椎动脉支架抵达v2段远端。

2

交换3m导丝后以2mm球囊扩张闭塞段,撤出球囊。

3

顺导丝植入5mm Spider保护伞并顺利打开,顺保护伞导丝将药物洗脱外周球囊置于支架内,命名压扩张狭窄段。

4

撤出球囊后见再狭窄基本消失,远段血流通畅。

5

导引导管置于左侧锁骨下动脉,微导丝缓慢通过狭窄处(因角度原因,没有暴露狭窄段)。

6

3.5*13mm Bridge®药物支架置于狭窄段,命名压扩张后释放支架


05

术后情况




术后即刻造影

支架位置良好,无明显残余狭窄。





术后长期随访

患者术后症状消失,3-6个月后复查造影示左侧椎动脉Bridge®药物支架形态良好,双侧椎动脉管腔通畅,未见再狭窄。





 总结和讨论 


1

椎动脉狭窄属于神经介入常见病,多发病,手术操作简单,围手术期安全性高。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再狭窄率高,临床报道30-55%不等。本患者在外院行裸支架植入后很快内膜增生、再狭窄,左侧椎动脉管腔更细,理论上再狭窄程度可能更重,再狭窄出现时间更早。

2

药物涂层技术是解决再狭窄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药物球囊和药物支架。右侧已经行裸支架植入,我们采取的措施是药物球囊,左侧椎动脉管腔偏细,我们首选药物支架。

3

Bridge®药物支架,顺应性好,贴壁满意,术后复查未见明显增生,管腔一直维持通畅状态,值得在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中推广。


术者介绍


李敬伟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

  • 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

  • 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 副理事长

  • 江苏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 江苏省医师协会脑卒中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

  • 江苏省脑卒中分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南京医学会脑卒中分会主任委员

  • 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

  • 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及二等奖各一项(排名第三),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一等奖两项(排名第二),南京市新技术奖一项(排名第一)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