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1日发布 | 3009阅读

疗望——GBM放疗科室中国行|专访宣武放疗学科带头人徐建堃教授

徐建堃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为提升放疗学科在神经肿瘤领域的知晓度,促进国内放疗学科发展建设,再鼎医药脑医汇-神外资讯倾力打造的“疗望——GBM放疗科室中国行”系列访谈栏目对国内各大医院放疗科学术带头人进行了专访。本期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疗科徐建堃教授接受专访,为我们分享有关放疗的故事。



嘉宾介绍


徐建堃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疗科

  •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治疗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 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放射治疗委员会常委
  •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放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 北京精准放射医学学会委员
  • 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委员
  • 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放疗协作组常委
  • 《中国肿瘤临床》杂志审稿专家
  •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工作者参与脑肿瘤科研课题5项
  • 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主译和参与撰写及翻译专业论著7部
  • 从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临床治疗工作二十年,擅长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转移瘤、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

夏至日,蝉始鸣,鹿角解。在这生命旺季的夏至日,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疗科的学科带头人徐建堃教授传递脑生命的放疗课题,向脑医汇-神外资讯主持人罗蕊讲述冉冉升起的行业新星——宣武医院放疗科以及自身的成长历程。



宣武放疗科,依托名院成长的新星


提及中国的神经外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凭借筚路蓝缕的蓬勃发展占据一席之地。宣武医院成立于1958年,自诞生之日起,便以重点发展神经科学和老年医学为使命,担负起神经科学初创基地的重任,成长为人才培育的摇篮之一,见证着我国神经外科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宣武医院作为中国神经外科的发源地之一,2021年获批国家神经疾病中心。”徐建堃教授在访谈中自豪地讲述:作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宣武医院与天坛医院、华山医院一起承担国家神经疾病中心的工作,彼此学习,彼此促进,共同建设。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由于原来地理位置的原因,宣武医院放射治疗科于2015年方着手创建,经过5年的精心筹备,2020年盛夏,放射治疗科终于开机投入使用,弥补了宣武医院在肿瘤放射治疗方面的空白。


尽管成立较晚,但起点较高。提及医院对放疗科建设的重视,徐建堃教授深感作为科室带头人的责任:“我们的治疗水平要向国际知名的、以神经疾病为特色的最高水平的医院或放疗中心看齐。”


设备之于医生,恰似名刀之于武士。谈到放疗科新引进的设备,徐建堃教授兴致勃勃:“作为综合性医院,宣武医院的放疗科设备非常先进全面,有两台高端直线加速器和一台最先进的伽马刀头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可完成头部各种疾病的治疗,包括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及动静脉畸形、三叉神经痛等良性神经系统病变的立体定向放疗和调强放射治疗。”为保障治疗安全有效,宣武医院放疗科不遗余力安装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配备全套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设备,为整个放疗流程保驾护航。科室与医院的医学工程处开展联合的课题项目,是关于放疗的标准化服务,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即关于放疗的质控,力求把质控做到最精细最高标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人员梯队与团队建设


谈到人员梯队建设,徐建堃教授颇为欣慰:“我们建科伊始就搭建了非常好的人力梯队,医生、物理师及治疗师团队的职称、学历都非常全面。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积累经验并提出科研设想。”


宣武医院放疗科经过不断沉淀,收获硕果:承担了多项科研课题,近几年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其中包括国际最顶级的放疗杂志《Radiation oncology》(绿皮),主译一部放疗专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放射外科治疗手册》,参与撰写和翻译放疗专著5部。


徐建堃教授极其推崇团队合作的力量:“医生和物理师要有默契配合,每周雷打不动的病例讨论可加强合作,是保证每一步都不出错的关键。”因这几年对质量控制建设的规范和投入,来自全国各地有经验的医生和物理师纷纷主动加入科室、充实力量,以神经系统疾病为重点的全身放疗得以全面开展,目前每年治疗近1000例患者,可实施包括多靶点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复杂肿瘤靶区的非共面放疗、呼吸门控等各项国内外最先进的放疗技术,惠及广大病患。



宣武放疗科成员合影

以患者为中心,MDT团队个性化诊疗


近30年来,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发病率逐年递增,单一学科对于恶性脑肿瘤的诊治难免存在局限性。基于此,早在十几年前,宣武医院即在国内率先开展脑恶性肿瘤多学科诊治模式(MDT),通过神外、放疗、病理、影像等科室的多学科专家集思广益,不仅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诊疗,也助力各个学科的发展和年轻医生的培养。


宣武医院MDT团队

徐建堃教授表示国家的目标是要把癌症的5年生存率提高15%,任重道远,该目标不是单一学科就能完成的,更重要的是靠团队协同。而今,成为MTD团队一员并起牵头组织作用的放疗科围绕患者量体裁衣的个体化诊疗措施层出不穷。对此徐建堃教授阐述:“放疗是局部质量,是手术治疗非常重要的有益补充。每一位患者的治疗不能仅照指南或 RTOG等标准,需要大家协力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给予精准治疗,争取最大化治疗效果。”


放疗与其他治疗手段如肿瘤电场治疗、免疫治疗的结合仍是关注的重点。“电场治疗作为指南上一类证据推荐的治疗,我们有义务把它推荐给患者。”徐建堃教授负责任地说,并强调:“有些患者在放疗未开始前,就可开展电场治疗等,更早从治疗中获益。所有的有效治疗一定越早开始越好,不必拘泥于治疗方式的顺序,尤其是恶性度非常高的胶质母细胞瘤。”他指出电场治疗在国外应用已久,引入大陆不过2年时间,就有1200多例患者获益。


专注放疗服务,精确而有温度


科室的病患收治只是运营角度之一,更重要的是学科的发展。为此徐建堃教授表明科研务必做相对远期的规划,他说:“我们专门建立了随访系统,进行定期随访提醒及随访资料收集,对患者做非常好的系统的随访,通过发现问题促进科研。” 


学科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科室建立了激励机制,鼓励除医生之外的物理师、治疗师搞科研,通过职称的提升促使文章发表,同时与其他优势学科联合科研,聘请国际知名医院专家教授等。


徐建堃教授原本是神经外科医生,在神经外科奋斗了十五六年后,出于对手术后续工作了解的渴望和对放疗科重要性的认识加深,他决定从一名亲自做脑肿瘤手术的医生,转型为放疗科的一份子,成长为放疗科的一名多面手和学科带头人:“因为我知道手术该如何做,也知道手术做完后该不该放疗,包括应该如何放疗,如何做个性化治疗。专业、跨学科的了解很重要。”


临床实践表明,一半以上的肿瘤需要放射治疗,但患者害怕辐射的现状也令徐建堃教授颇费一番功夫。身为放疗科医生后,徐建堃教授对患者的理解更为深刻,患者不接受治疗并非经济问题,而是心理问题。他语重心长地说并非所有肿瘤都那么可怕,最可怕的是发现时为时已晚,很多肿瘤早发现早治疗效果都非常好。



徐建堃教授曾花费40分钟说服一名对病情有误解的患者积极接受后期治疗。该患者手术尽全切除,非常成功。但其术后非常沮丧,因为病理结果是4级的恶性胶质瘤,然而通过查看患者手术前后情况及病理详细报道,显示有IDH突变,有MGMT甲基化。单看这两个指标,不能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而是相对而言预后较好的胶质瘤,有可能从治疗中获得明显很好的收益。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最后患者接受了同步放化疗和电场治疗,这也是徐建堃教授做的第一例同步放疗和电场治疗。


整个治疗过程非常顺利,患者的依从性也很好,术后将近10个月的时间,肿瘤控制得非常好,生活质量也很高,几乎可以完全恢复正常工作,因为患者很年轻才40来岁。这让徐建堃教授感受到了医生的成就感,“幸福感来源于患者”。对此,徐建堃教授感慨总结道:“从该患者身上我的体会是首先要做个体化方案,对每一位患者都要具体分析、具体判断,给予可能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从患者身上也坚定了我对于恶性胶质瘤的治疗信心。”



徐建堃教授门诊时间:

专家门诊:周一下午、周三上午

地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综合楼病房楼地下二层放射治疗科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