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一些巨大型动脉瘤的FD治疗经常会涉及到多枚支架桥接的应用场景,本病例是来自华西医院王朝华教授和刘仑鑫博士一例瘤颈口较长且载瘤动脉迂曲的巨大型动脉瘤。当遇到有短缩风险的病例时,可以选择最长的支架或者提前考虑支架桥接。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柔软、超弹性且型号具有更大更长的特点,尤其适合瘤颈口较长且载瘤动脉迂曲的巨大型动脉瘤的使用。
01
患者男性,55岁。
病因:体检发现左侧颈内颈段动脉瘤1月。
查体:入院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
02
03
术前诊断:
左侧颈内动脉颈段巨大动脉瘤。
术前用药:阿司匹林100mg qd,氯吡格雷75mg qd 服用3天。
手术计划方案:
1、载瘤动脉近端血管与远端血管直径差距较大,拟根据近端较粗血管直径为标准选择支架型号;患者动脉瘤瘤颈较长,拟选用最长支架。
2、结合弹簧圈可能导致占位效应及患者经济原因,瘤腔不准备填塞弹簧圈。
3、术中可能会出现支架缩短,疝入瘤腔的情况,必要时桥接一枚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4、如何寻找流出道,将支架微导管超选进入载瘤动脉远端是手术的难点之一。
术中涉及器械:
鞘管:9F 泰尔茂 短鞘,Cook 7F 90cm 长鞘
颅内支撑导管:5F 115cm U-track™颅内支撑导管
微导管:FasTrack
微导丝:Synchro 14 200cm
支架: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6.5mm*45mm(第一枚)、 6.5mm*35mm(第二枚)
泥鳅导丝 泰尔茂
04
▶▶FasTrack到位
微导丝超选动脉瘤流出道,FasTrack在微导丝引导下,无法到达载瘤动脉远端合适位置,尝试通过FasTrack将U-track™颅内支撑导管引入载瘤动脉瘤远端以提供足够支撑力。反复尝试后,U-track™颅内支撑导管均无法到达载瘤动脉远端,因此,退出微导丝及FasTrack,换用泥鳅导丝直接超选至载瘤动脉远端,引导U-track™颅内支撑导管跨越动脉瘤。微导丝引导FasTrack到位,准备释放支架。
支架释放:释放支架(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6.5*45mm )完全覆盖动脉瘤。

拟支架重建后结束手术,见支架缩短,近端疝入动脉瘤瘤腔。
第二枚支架补救桥接:使用微导丝引导FasTrack超选支架远端,由于支架近端悬浮在瘤腔内,多次尝试均未能超选成功。复制前面经验,换用泥鳅导丝超选通过第一枚支架近端,选用合适长度支架(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6.5mm*35mm)桥接。
支架释放后即刻造影:再次释放第二枚支架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6.5mm*35mm,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明显。
05
术后用药:阿司匹林100mg qd、氯吡格雷75mg qd,3个月。3个月后阿司匹林100mg qd长期。
密网支架是治疗巨大动脉瘤的有效方式,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和同类产品相比有型号上的优势。
巨大动脉瘤由于血管扭曲及瘤腔较大,往往存在超选流出道困难的情况。
针对颅外段动脉瘤,如果微导丝到达动脉瘤远端后支撑力不足,难以将微导管引入载瘤动脉远端时,可通过泥鳅导丝将中间导管引入载瘤动脉远端。
巨大动脉瘤瘤颈较长,单个支架长度不够,可能需要桥接2枚甚至多枚支架。如果条件允许,术前即可计划支架桥接,避免支架疝入动脉瘤后,超选支架近端不成功的情况。
如果该病例在完全释放支架前辅以弹簧圈栓塞,也许能预防支架疝入瘤腔。与此同时,填入的弹簧圈可能会对超选支架近端造成干扰。
术者介绍
王朝华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神经外科副教授,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微侵袭治疗专委会常委。
四川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候任主委。
四川省医学会介入医学专委会常委及神经介入学组副组长。
四川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学分会常委。
四川省卒中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会长。
主持及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课题。
刘仑鑫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神经外科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留院工作至今。
年参加手术100余台。擅长脑血管疾病的诊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动静脉瘘、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烟雾病的开颅及介入诊治。脑外伤、垂体瘤等的诊治。
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中文核心多篇,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级课题。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进行大会发言。科研方面擅长人工智能影像识别等“医工结合”方向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