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的漆松涛等开展评估两种入路的疗效研究,结果发表在2021年3月的《J Neurosurg》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Fan J, et al. J Neurosurg. 2021 Mar 5;1-12. doi: 10.3171/2020.7.JNS20257.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者对该医院首次切除的CP进行回顾性研究。使用基于肿瘤起源的QST分类法将肿瘤分为3种类型:鞍下/膈下CP(Q-CP)、蛛网膜下CP(S-CP)和结节CP(T-CP)(图1)。每一类型进一步按手术入路分为两组:TCA组和EEA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肿瘤特征、手术结果和术后并发症等,对肿瘤类型两种入路的所有变量进行统计分析。
图1. 颅咽管瘤QST分类法示意图:T-CP型(左上):肿瘤起源于垂体结节部顶端的Rathke囊前体细胞,主要向上发展,与三脑室底/下丘脑关系紧密;MRI成像(右上)可见其下部的垂体柄(白色箭头),部分肿瘤可向周围脑池延伸(蓝箭头和虚线)。S-CP型(左中):肿瘤起源于垂体柄内,占据蛛网膜下腔;MRI成像(右中)通常可见垂体柄(白箭头)。T-CP型(左下):肿瘤起源于鞍隔以下,与垂体腺紧密粘连;MRI成像(右下)常见垂体窝扩大,垂体难以辨认;肿瘤的鞍上部分常被周围的鞍隔、基底池蛛网膜等膜性结构包裹。AP:腺垂体;NP:神经垂体;3rd V:三脑室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该研究共纳入315例颅咽管瘤患者。87例Q-CP型;其中49例TCA组,38例EEA组。56例S-CP型;其中36例TCA组,20例EEA组。172例T-CP型;其中105例TCA组,67例EEA组。3种肿瘤类型的两种入路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均具可比性。两种入路组的肿瘤总切除率(TCA组90.5%:EEA组91.2%;p=0.85)和复发率(TCA组8.9%:EEA组6.4%;p=0.35),均相似。EEA组视力改善率高(61.6%:35.8%;p=0.01),视力恶化的风险低(1.6%:11.0%;p<0.001)。在T-CP型患者中,TCA组术后下丘脑功能优于EEA组(p=0.016)。EEA组术后脑脊液漏和鼻部并发症发生率高(12.0%:0.5%和9.6%:0.5%;均为p<0.001)。对于Q-CP型肿瘤,EEA组总切除率高(97.4%:85.7%;p=0.017)、复发率低(2.6%:12.2%;p=0.001)和新发垂体功能减退率低(28.9%:57.1%;p=0.008)。Q-CP型肿瘤无复发生存率在两组之间也有显着差异(对数秩检验,p=0.037)。T-CP型肿瘤采用EEA切除需要的手术时间长(p=0.01)。
研究结论
研究结论表明,根治性手术可以有效治疗CP。QST分类法有助于理解肿瘤的生长方式,合理规划手术方案。针对三种类型的肿瘤,TCA与EEA入路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基于肿瘤生长模式的个体化手术策略是实现最佳手术效果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