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神经瘤是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起源于前庭神经鞘膜,故又称前庭神经鞘膜瘤,是常见颅内肿瘤之一,占颅内肿瘤的7%~12%,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95%。为了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保留和生命质量,增进广大神经外科医师的学术交流和发展,脑医汇为您整合了一期关于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治疗的系列内容,其中包含手术病例分享、专家视频讲解等,欢迎观看学习,共同提高听神经瘤显微手术的治疗救治水平,造福更多患者。
听神经瘤手术切除的常用入路包括乙状窦后入路、迷路入路和颅中窝入路。
一
乙状窦后入路
经乙状窦后缘、横窦下缘进人桥小脑角。
(1)适应证:适用于任意大小肿瘤;
(2)优势:能够保听,可以处理肿瘤与脑干的粘连。暴露肿瘤所需时间较短;
(3)不足: 术后颅内血肿、梗死发生率高于经迷路入路。
病例分享
《新医神外双周刊》第二十五期:全神经内镜下切除内听道型听神经瘤1例及文献复习
(点击标题或图片进入文章)
内听道型听神经瘤完全局限在内听道内,手术切除过程中,打开内听道后,神经内镜可以清晰地观察内听道内的结构、隐匿或残余的肿瘤。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中心更·党木仁加甫教授团队开展神经内镜下切除内听道型听神经瘤,其中1例汇报如下。
病例分享
(点击标题或图片进入文章)
由哈医大一院高成教授带来的听神经瘤切除一例,欢迎阅读、分享!
精选文章
(点击标题或图片进入文章)
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的适应证较宽:小到内听道内的小肿瘤,大到直径大于5cm的巨大型听神经瘤均可采用这一入路。
二
迷路入路
以骨性外耳道后壁和面神经垂直段为前界、颅中窝底硬脑膜为上界、乙状窦为后界、颈静脉球为下界、切除乳突及部分迷路,进入内听道和桥小脑角。
(1)适应证:适用于任意大小、不考虑保存听力的听神经瘤;
(2)优势:手术入路较为直接,脑组织牵拉小。术后面瘫发生率低于乙状窦后入路;
(3)不足:术后手术侧听力丧失,手术操作时间相对较长。
病例分享
(点击标题或图片进入文章)
经迷路入路是目前神经耳科最常用的切除听神经瘤的手术入路,最早于上个世纪60年代由美国William House教授提出并完善,第一次将手术显微镜和高速电钻引入到听神经瘤手术中,使经迷路入路重新焕发出活力。意大利Mario Sanna教授在House教授提出的经迷路入路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并提出了扩大经迷路入路的理念,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进,克服了颅中窝脑板、乙状窦以及颈静脉球对术野的限制,通过在术中广泛去除覆盖于上述结构表面的骨质,灵活动态牵拉颅中窝硬脑膜和乙状窦,从而进一步扩大手术操作空间。这一优势使得该径路不同于传统的手术径路,在患侧无实用听力的情况下可以切除任何大小的听神经瘤。
公益讲堂
由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汤文龙医师带来的神外公益小讲堂第3讲:扩大经迷路径路治疗听神经瘤的解剖基础和手术技巧,欢迎观看!
三
颅中窝入路
于颞骨鳞部开骨窗,经颅中窝底、内听道顶壁进入内听道,可暴露内听道所有内容到及部分桥小脑角。
(1)适应证:适合于切除内听道或桥小脑角部分直径不超过 10 mm 的肿瘤,是可能保留听力的径路;
(2)优势:无需牺牲听力就能充分暴露内听道的 3 个侧壁的方法;
(3)不足:面神经损伤风险相对较大,暴露空间及角度有限,颞叶损伤等。
精选文章
经中颅窝入路切除内听道听神经瘤的手术方法和效果 |【中华神外】2018年第一期“听神经瘤”
(点击标题或图片进入文章)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中颅窝入路切除的10例内听道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采用该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以及疗效。
会议分享
国际神经外科教育与培训系列网课Webinars with the Masters:颅中窝入路

《听神经瘤多学科协作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听神经瘤手术已逐渐成为功能性手术,患者对保留面听功能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对于听神经瘤的治疗,临床医生应将保留面听功能作为选择治疗指征和方式的重要参考因素,应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充分考虑肿瘤分期、部位、生长速度、是否囊性变、患侧或对侧的听力水平、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心理预期、社会角色等,综合选择治疗方式。
更 多

楼美清教授--
●听神经瘤面听神经保留技术和保留率分析,附近四年单一术者200余例经验
张南教授--
(点击标题进入文章)
关注话题#听神经瘤#了解更多

(点击图片进入话题专区)